列宁一生撰写了大量介绍和宣传党的理论和政策的文章,其中许多篇目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名篇。这些文章之所以能够广为传诵,除了其理论价值之外,
语言通俗易懂,论述深入浅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是列宁在写作过程中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早在19世纪90年代,列宁就表示自己“最大的希望和幻想得最多的”,就是“能够给工人写作”。他这一时期写的《对工厂工人罚款法的解释》、《新工厂法》、《谈谈罢工》等许多文章都是有关工人的。列宁还十分注意为农民写作。1903年,列宁写了《告贫苦农民》一文,以简洁通俗的语言阐明了农民为什么贫困、农民为什么必须与工人结成联盟、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要与广大工人和农民一起争取建立什么样的社会等问题。这篇文章一开头就写道:“我们要争取新的、更好的社会制度:在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里不应该有穷有富,大家都应该做工……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就叫社会主义社会。关于这个社会的学说就叫社会主义。”此文几经修改后,印成小册子在瑞士出版,后来通过秘密途径运至俄国国内,很快就在工人、农民以及一些出身贫苦的士兵中广泛传播开来。许多工人和农民就是在读过这本小册子后成为布尔什维克的。
在列宁看来,通俗和简明的要求不仅仅是针对文章正文而言,同时也包括标题在内。1905年2月1日,为了阐明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在对待武装起义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列宁为布尔什维克机关报《前进报》写了一篇社论。这篇社论的标题四易其稿,才最终确定。最初一稿的标题为《无产阶级的主动性和机会主义者的尾巴主义》,俄文原文为5个词;第二稿改为《起义和无产阶级的主动性》,用词减少了一个;第三稿又换了一个标题:《革命的后方和先锋队》,用词还是4个,但这4个词的字母总数却减少了。至此,列宁仍觉得不够简单明了,最后定稿时又改为《两种策略》,在俄文中只有两个词。这个标题简洁、鲜明,人们一看到标题就能知道社论的主旨。列宁许多名篇的标题,诸如《国家与革命》、《怎么办?》、《进一步,退两步》等,都非常简明易懂。
在率先垂范的同时,列宁对党的思想理论工作者提出了同样的要求。据苏联著名活动家布鲁耶维奇回忆:在创作给群众看的文章、文件或书籍时,列宁要求自己,同时也要求别人牢牢记住一点——这是写给群众看的。因此,检查应当特别仔细,看是否做到了通俗、简明。对于没有达到这一要求的作品,列宁总是给予或委婉或激烈的批评。当时的俄国家计划委员会委员哥列夫写了一本小册子《法国的电气化》,列宁审阅后委婉地批评说:“教授味”太浓。他建议作者再写一篇导言或后记作为补充,并强调“要特别通俗明了,笔法要稍微奔放些。”而对于打着通俗读物的旗号宣传庸俗和错误观点的做法,列宁则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评。
人们在践行通俗原则时,往往容易陷入冗长和庸俗的误区。对此,列宁首先强调,通俗并不意味着冗长。1922年,叶尔曼斯基撰写了《科学的劳动组织和泰罗制》一书,列宁对该书给予肯定评价,认为这是“一本非常有用的书”,可以推荐作为中等学校和职业学校的课本。同时,列宁也指出了该书的明显缺点,即语言过于啰嗦。列宁据此评价道:“通俗的叙述也要避免重复。‘大众’没有时间读太厚的书。叶尔曼斯基先生的书太厚了,而且厚得毫无必要。”其次,列宁提醒人们,通俗更不意味着庸俗。他认为,庸俗和哗众取宠绝非通俗。真正的通俗应该是“从最简单的、众所周知的材料出发,用简单的推论或恰当的例子来说明从这些材料得出的主要结论,启发肯动脑筋的读者不断地去思考更深一层的问题”。把读者当成“不动脑筋和不会动脑筋”的人,试图“通过一种畸形简化的充满玩笑和俏皮话的形成,把某一学说的全部结论‘现成地’奉献给读者,读者连咀嚼都用不着,只要囫囵吞下去就行了”的做法,是十足的庸俗之举。
{Ky:PAGE} 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在《列宁论》一书中,对通俗和简明的原则曾经进行过凝练而恰当的概括:善于清楚、简单、具体、通俗易懂地向工人和农民讲解重要和严肃的问题,同时又不造成任何的简单化和庸俗化。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通俗而不冗长、不庸俗呢?列宁认为,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实际是问题的关键。列宁要求党的思想理论工作者放弃“作者管写,读者管读”的错误想法和做法,而要了解思想理论工作的对象,少谈些空论,多与群众交朋友,多接近生活,关注群众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疑惑。无论是浪亡国外期间还是十月革命后,列宁常常走到群众中间,与他们亲切交谈,及时了解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列宁特别重视基层群众反映的情况。1904年11月29日,他在《给同志们的信》中指出,最好“让工人们有更多的机会给我们写稿,可以写各种各样的问题,尽量多写自己的日常生活、感兴趣的问题和工作情况”。1922年1月26日,列宁在给《贫苦农民报》副主编卡尔宾斯基的信中,要求他回答如下问题:“《贫苦农民报》接到多少封农民来信?在这些信中有什么重要的(特别重要的)和新鲜的东西?情绪如何?迫切问题是什么?”正是基于对群众实际情况的把握,列宁才能在思想理论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
列宁为什么要不遗余力地倡导通俗和简明原则呢?1916年1月,他在给高尔基的一封信中写道:关于美国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材料,“我尽可能解释得通俗一些”,“这些材料对于普及和实际论证马克思主义很有帮助。我希望能把这些重要材料论述得清楚明了,使俄国那些日益增多的、渴望了解世界经济进展的新读者易于接受”。之后,列宁又提出了一个理论宣传方面的著名公式:“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
体会这一简练却富有内涵的公式,再结合马克思“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以及列宁“思想一旦掌握群众,就变成力量”这两句经典名言,列宁倡导通俗和简明原则的目的和意义也就无需赘言了。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高长武
编辑:王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