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陪十姊妹

编辑:王振华 2009-09-28 00:00:00
—分享—

 

土家族姑娘“哭嫁”,称“陪十姊妹”,极具浓郁的民族特色。

哭嫁,不是出嫁姑娘一个人伤心流泪的哭,而是内亲外戚群体哭。哭嫁内容浩繁多样,每哭一项内容,都有人陪哭、对哭。出嫁姑娘哭父母,父母也哭新娘,你哭一句,我接哭一句,顶针滚腔哭成一团,真是“一声儿罢一声娘”。

哭嫁时间长,花样多,一般有常哭和嫁哭两种。常哭,是指从开哭到出嫁“开脸”“上头”之前;开哭时间不确定,有的是女子婚期前三个月就开哭,有的婚期前半月开哭;这段时间哭,不受约束,当左亲右邻来看望,触景生情,或筹备嫁奁,思潮起伏:“请木匠,打嫁妆,请裁缝,缝衣裳,爹妈养我到十八,还要花费办嫁妆……”情不自禁地哭。嫁哭,是指出嫁前夜,到第二天“发亲”前,举行“开脸”“上头”后,坐床哭。这夜,新娘不吃不喝,左右少女伙伴,七八人上十人簇拥新娘坐在床上,哭声一起,声泪俱下,通宵达旦,不可抑止,称“陪十姐妹”。

石门哭嫁有一整套哭嫁歌: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骂媒人,哭梳妆,哭穿衣,哭上轿,哭“出门”。土家女儿出嫁前必须会哭,如果哭嫁词儿数得感人,说明知世事,有出息,过后一定得到亲戚乡邻的好评和尊重。否则,将被族人责备为没出息,不懂礼规的“野丫头”,因此,石门土家姑娘在十三四岁就要去参加“伴嫁”“陪哭”,琢磨如何哭得好听感人。因此,哭嫁的那天和晚上,哭嫁进入高潮。白天,三亲六眷给新娘送贺礼俗称“助嫁”。新娘接过谁的礼物,就哭谢谁,叫哭“见人图”。送礼人须陪哭几句,表劝慰和祝贺。一到傍晚,开脸后就要“陪十姐妹”,新娘先哭,欢迎众姐妹莅临陪嫁:

 

妹妹呐,过去你们来我接到大门边,冷茶也当热茶筛呐。今朝呐,你们来就没得趣,我脚踩枕板没移凳,手板牙床呐我没起身……鱼见鸬鹚刺也软,蛇见雄磺肉也酸,你,铁打的心思呐,也要软!……

 

接下来依坐位的次序,姑娘一个接一个的哭,内容要顺着新娘哭词往下伸延,不能重复,只能层层深化。往往哭到伤心处,情绪感染,全体姐妹一齐抱头痛哭,旁观者无不为之泣下。诗人田泰斗的竹枝词云:“新梳高髻学簪花,姣泪盈盈洒碧纱;阿母今朝陪远客,当筵十个女儿家。”

现在石门土家女儿出嫁离开祖屋,仍有“哭嫁”习俗,哭哭啼啼,泪洒芳襟,不过大多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想着那小俩口美满的日子,心底还是美滋滋的,因此,现在石门土家女儿哭的内容虽有现成的哭嫁歌,但大多以自己的感情为基础,用自己的语言倾诉父母养育之恩、姐妹之亲、乡邻亲友之情。唱词即兴抒发,任意想象。一般哭来并不悲伤,因此民间有俗谚说:“和渣假滚,新姑娘假哭。”当然一些落后习俗如抢亲、就婚、扁担亲及买卖婚姻苦果仍有折磨出嫁女儿的,这时新姑娘就会哭那悲伤的《苦菜娘》,哭爹娘,骂媒人,常常涕泪涟涟,嚎啕大哭。

哭嫁是怎样产生的?有专家探讨:哭嫁演变到现在,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母系氏族末期的祈祷巫术阶段。哭嫁最初是母系氏族社会一种婚典。哭嫁歌是婚典上巫师的祷词,氏族的祝词,青年男女的欢送礼词,出嫁女子祭拜族祖和与族人拜别之语。例如,新娘出嫁时在祭祀祖先堂前清点嫁妆,新娘母亲送帐子念的《撒帐歌》词,全是祈祷祝福之词:

 

帐子交给贵人手,荣华富贵代代有。贵儿下地制田地,买得长田好跑马,买得园田好养鱼,长田打谷千百担,园田养鱼百万斤,养得桂鱼生贵子,养得鲤鱼跳龙门;黄牛栏内生狮子,水牛栏内下麒麟……

 

哭拜祖宗后,背上轿时,新娘边哭边撒筷子,名曰《哭撒筷子》,其词曰:

 

前撒金,后撒银,中央撒个晒谷坪;前面金子跟哥走,后面银子跟哥去;前去三天,要发三千,前去一天,要发一千;去得快,发得快,荣华富贵万万代。

 

这全是兄妹惜别,相互祝祷之词,哪有哭之声?所以有人说最初的“哭嫁”叫“歌嫁”。我们再看流传于石门渡水乡的《哭嫁歌》之《十送堂》词:

 

一送堂,好兴旺,红漆槽门白粉墙;二送堂,好兴旺,朱红对子贴两旁;三送堂,好兴旺,一对兔子歇挑枋;四送堂,好兴旺,一对金鸡歇屋梁;五送堂,好兴旺,桌椅板凳摆成行;六送堂,好兴旺,乌木筷子架八双;七送堂,好兴旺,八把椅子摆成行;八送堂,好兴旺,八个学生点文章;九送堂,好兴旺,八个姑儿坐满堂;十送堂,好兴旺,要送姑儿出绣房。

 

这些哭嫁歌,哪里是哭,分明是祝福,且带着巫术色彩的祝福之词。

第二阶段就是父系氏族社会战胜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男子不仅在社会上氏族里掌握主宰权,“在家里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妇女当然不甘心失败,但反抗又软弱无力,因而她们所歌的内容,也就自然由祭祖祈祷之词发展到眷恋思亲,留恋姑娘时期的自由生活,怀念母系氏族社会光荣历史,发出还我妇女自由,还我妇女与男子平等权力的呐喊。这是《哭嫁歌》从祈祷词变哭嫁词的关键阶段。

第三阶段在清康熙雍正年间,湘鄂土家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后,禁革了所谓男女以歌为媒的自由,禁革了男女“野合”,女子走至郎家的风习。强迫推行封建包办婚姻,兴起说媒坐轿一整套封建婚姻礼规,使得男女青年失去了相爱自由,这样才出现真正的“哭嫁”。自然,新娘将不满意的婚姻、将失去心爱情人的怨恨一古脑儿对准了媒人。如石门流行的《哭嫁歌》之《骂媒人》词:

 

你来求亲说大话,说了娘家说婆家。你抽婆家一袋烟,你讲他家发几千;你吃婆家一杯茶,你说他家定还发;你喝婆家一杯酒,你说他家样样有。板栗开花吊线线,背时媒人想挂面;板栗开花结球球,背时媒人想猪头。媒人是只赶仗狗,吃了这头吃那头。豌豆开花双对双,背时媒人想鞋装;青布鞋子做一双,媒人穿了烂脚桩;鞋子里白外面青,媒人穿了烂脚筋。

 

这些歌词不仅仅是对媒人的挖苦,更是对封建包办婚姻的控诉。

编辑:王振华

阅读下一篇

返回石门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