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土家女儿正忙着开脸哭嫁,出嫁的时候,土家小伙子则开始娶亲圆配闹喜的工作,石门称“过喜会”。“过喜会”时间为两天,主要仪式六项。第一天下午同族外戚送屏送匾、陪媒,晚上“陪十兄弟”、“告祖”,第二天拜堂,晚上闹房。
送屏送匾
白天,男家亲友给新郎送匾贺喜,称“升匾”。升匾时有许多礼仪。石门西北乡南坪河大棚村张怀芝说,升匾时要先唱《诗经·关睢》,门户稍大的人家,还要用新郎新娘的派名、号名即兴编成“升匾歌”演唱。演唱中,唢呐锣鼓间作,时而细乐,时而中乐、大乐,气氛庄严肃穆,特别是将牌匾一步步升上墙时,抬匾的甲乙二人必唱《升匾歌》。歌词如下:
甲乙合:双双扯袍衣,步步上云梯。
甲:一上二上,上在华堂。
乙:三上四上,喜气洋洋。
甲:五上六上,阁老宰相。
乙:七上八上,天子坐堂。
甲乙合:九上十上,上在金銮宝殿上。
甲:金匾挂在东,子子孙孙在朝中。
乙:金匾挂在西,子子孙孙穿朝衣。
甲:一升天长地久。
乙:二升地久天长。
甲:三升荣华富贵。
乙:四升金玉满堂。
甲:五升福禄寿喜。
乙:六升锦绣衣裳。
甲乙合:七升夫妇齐眉,八升家业兴旺,九升子孙登科,十升名题金榜。
牌匾挂上,鞭炮共响,屋里器乐合奏《凤凰和鸣》。
陪媒
婚期前一天,男方“本家”、“老后家”,姑表亲友,迎亲夫役、乐师仪仗及媒人等,均系午后聚于男家,男家设晚宴,“请客人”请媒人上座,献红绸5尺,代主人感谢媒人玉成秦晋。新郎敬酒谢媒。“书客”(亦称“押书”)向乐师献红绸3尺,乐师系红于后,乐师奏乐,夫役宾众一同入席就餐,新郎至各席作揖敬酒,俗称“吃陪媒饭”。田泰斗诗云:“出门果真见嘉宾,当道华筵点缀新;四面箫声一樽酒,风前宛转劝冰人。”
陪十兄弟
新婚前一天晚上,男家请来九个未婚男青年(称“黄花崽”)陪新郎称“陪十兄弟”,新郎这时被称作“新科状元”。十兄弟头扎手帕,表示成年了。此时中堂华灯高照,通火大亮,在堂屋中间摆酒宴,由九个童男陪伴新郎,叫“陪十兄弟”,行酒令、唱山歌、祝贺新郎鹏程万里、家庭和睦。特别是行酒令,讲“四言八句”,都会风趣鄙俗而又意未深长,引得哄堂大笑。讲得不幽默或不讲要罚酒,所以十兄弟都要有酒量文才。于是酒席上就出现了许多含蓄鄙俗的诗句。如湖北土家族以桌上菜品、盘中板栗为题的祝酒诗“陪十兄弟”:
春风一吹花就开/夏令露珠怀了胎/胎里孕子成双对/腊梅飘春送子来”。“宴乐新婚莲子汤/莲藕栽在碧水塘/招来牡丹配莲藕/藕也甜来花也香。
以莲藕为题,意会男女性关系。诗人田泰斗竹枝词云:“箫声隐隐烛辉煌,十个儿童巧样妆;绝妙风流各色艳,华筵都唤状元郎。”
石门西北乡南坪大棚村张怀芝演唱的《陪十兄弟饮酒歌》是十兄弟陪新郎饮酒的传统歌词,其实就是一篇巫术祝词。其词是这样的:
红漆桌儿四角方,珍馐百味在中央。昨日朝中陪太子,今日堂前陪新郎。(奏中乐)。晓星起得高,皇帝坐早朝,坐的金交椅,穿的滚龙袍。东边大学士,传下酒令来;西边大学士,提壶把酒筛。开令,开令,喜气盈庭。大水归东海,令酒归壶瓶。铺毡结彩造华堂,夫荣妻贵喜洋洋。(奏细乐)。众位客卿请!
十年窗下苦用心,三更灯火到鸡鸣。男儿果有凌云志,自有一日步青云。一杯酒,一饮清!
两朵金花一齐开,金花引来一裙衩。五福楼前香结彩,鹦哥引进凤凰来。二杯酒,二饮清!
三杯御酒满满斟,双手付与众客卿。新科吃了这杯酒,荣华富贵万年春。三杯酒,三饮清!
四海升平得安乐,九州清吉享太平。天子门生加官爵,一举成名天下闻。四杯酒,四饮清!
五子登科登得早,脱了蓝衫换紫袍。手攀丹桂节节转,脚踏云梯步步高。五杯酒,五饮清!
鹿鸣宴罢坐麒麟,喜气盈庭结朱陈。今日人间传二美,银河天上歇双星。六杯酒,六饮清!
七篇
八月科场容易过,笙箫鼓乐奏喜歌。未去金门朝天子,先到月宫会嫦娥。八杯酒,八饮清!
九载遨游写诗篇,耕读之家结良缘。今日洞房花烛夜,他年金榜题名先。九杯酒,九饮清!
一要黄龙九丈发,拦在新科大门口,左缠三转生贵子,右缠三转出魁首。恭喜,恭喜,十全十美,恭喜新科饮清十杯喜酒。
陪十兄弟湖北鄂西很盛行,石门北部地区很少,南部较多。常德安乡也兴陪十兄弟,可能是土家婚俗汉化的表现。
告祖
石门北部特别是壶瓶山区盛行新婚头晚“告祖”仪式。赞菜跪告祖人,常常一通宵才结束,累得新郎腰酸背驼。“告祖”就是告诉祖宗先人某个男青年已经成年了,通过跪告让祖宗承认这个刚成年的男子负起传宗接代及家庭责任。
新婚前一晚,男家举行“告祖礼”。行礼时,亲友前来祝贺。礼堂内设“祖先位”、“香案所”、“拜位所”,主礼者立“祖先位”两端,礼生二至四人,立“香案所”两端,歌童二至四人不等立“拜位所”两端。仪式开始,主东与新郎净面洁身,赞《盥洗词》,继行“上香礼”、“参神礼”。“初献礼”时歌《关睢》全章,“亚献礼”时歌《桃夭》全章,“三献礼”时歌《鹊巢》全章。
“告祖礼”后“宵夜”,由表、堂兄弟陪新郎,行酒令,歌“关关睢睢在两旁,在河之洲陪新郎,窈窕淑女容颜好,君子好求状元郎。”第二天“拜堂”、“入洞房”,均唱由《关睢》改编的词。
另,新娘到新郎屋山头时,主家行“回煞”即“拦车马”礼。礼文含《关睢》、《桃夭》、《螽斯》、《麟之趾》诸篇内容。
现在,这样的婚嫁礼俗,即使在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汉族地区,似乎也很少如此讲究了,但地处湘西北的石门特别是石门山区,告祖仍较完整的保存了下来。
拦车马
大约下午三四点,声声唢呐从山坳山岭飘过来,翘首等待的男家主宾立刻兴奋起来,“来了,新姑娘来了。”大人小孩立刻从各个角落跑到屋山头张望,争看穿红装的新娘子是不是很漂亮。此时两家唢呐合并一处,凤凰和鸣;两家鞭炮合并一处,喜炮震天。也就在唢呐鞭炮声中,新娘要过二关。
一是“拦车马”关,又叫“拦亲人煞”、“回煞”。所谓“拦车马”,就是指新娘花轿起行后她的历代祖先之灵(即女方香火)不放心,都要跟着新娘随到男家去。因此,花轿到了男家门前,男家要迎门设香案,点火灯,迎亲队伍将花轿暂时停住,礼劝女方香火放心回转,并警告可能随之而来的凶神恶煞回避。
男家远远看到“亲”到了,便在稻场外设桌,点燃红烛,并列酒、帛、米,男家有威望的人手拎大红冠子雄鸡,跑到屋山头,拦住送亲队伍,杀了雄鸡敬土地,并沿途擦点雄鸡血,驱邪压鬼,口中念道:
……此鸡不是平凡鸡,身穿五色绿毛衣,别人拿起无用处,弟子拿起治煞气。一治天煞和地煞,二治日月四时煞,各路凶神恶煞,见血回头。”
送亲队伍来到稻场桌边,司仪人端起桌上米边撒边念:
远来一乘车,车有四角迟,车来车且去,车来且停止,男家香火,请升高堂,女家香火,请转回乡。撒场撒长,撒到新人头上。一撒天长地久,二撒荣华富贵,三撒三元及第,四撒长发吉祥。远望一轮车,只见罗裙四角遮,男来须下马,女来须下车,车来车挡住,马来马卸鞍,新人移一步,百年保平安,向来听说此车,乃是高山松柏车,张郎生样,鲁班打成,昔日周王生一女,嫁与
回煞时,礼生吟唱此谣,新郎行跪拜大礼,礼毕起立后直入大堂,不可回头望。而新娘还有跨火、穿鞋等仪式方可进屋交拜。诗人田泰斗有竹枝词云:“回神暂住七香车,米粒声声响轿纱;我替广寒仙子怯,惊心已入小郎家。”
二是跨七星灯,或叫跨火。男家拿个筛子,筛子放七块豆腐,豆腐上插七只蜡烛,或点七盏清油灯,名曰七星灯,放在堂屋门口,让新娘从上面跨过去,然后将筛子移放到新娘床下。据说七星灯象征天上七姐妹护送新娘,其实是用火熏烧新娘身上的野气、邪气。因为土家男女原有“野合”习俗,若有身孕,就可将“野合”邪气熏烧掉,不带进家来。当然现在仍盛行跨火,主要是用火的威力,烧掉路途带来的邪气。
两关一过,男方男女支客事马上安排迎客仪仗,圆亲娘娘(引拜的妇女)将新娘引到中堂,拜堂成亲。
现在石门土家人“拦车马”很简单,一般只设一关,或只杀鸡治煞就行了。
拗礼
新娘到男家大门前,新郎必须向新娘敬礼握手,牵扶进大门,否则新娘不进屋。现在石门山区许多地方新郎将新娘抱进大门或背进大门。
拜堂
在唢呐鞭炮声中,满屋宾客的簇拥下,新姑娘被牵到中堂,伴郎将新郎拉来,并排站在高堂上。高堂神位上红烛高照,高堂下人头攒动,随着礼倌“肃—静,内外皆肃—静”的喊声,大堂静下来,“拜堂”开始,先是拜天地,接着礼倌喊:“礼行交持,花烛终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夫妻交拜。”接着圆亲娘娘揭新娘红盖头,掷于香桌上。这时礼倌又喊:“关关睢鸠在两旁,在河之州陪新娘。窈窕淑女生贵子,君子好逑状元郎。夫妻双双入洞房。”在礼倌司仪过程中,新郎新娘有争香火、拗拜两项礼俗。
现在石门土家人拜堂没有固定伴娘伴郎,新娘也不兴盖头,一对新人并排站在香火前,开始争香火。据说谁站了大半香火的位置,家里谁作主。如果男女双方互不相让,就会两人“打肩撞”,甚至出现气跑一个的尴尬局面,大家乐呵呵帮忙追赶跑掉的新人,再捉住拜堂成亲。
如果女方比较内向,又争不赢“香火”,于是不下拜,或者要等新郎先下拜后再拜,称作“捱拜”、“傲拜”或“拗拜”。眼看新娘不交拜,礼生只好唱“劝拜歌”硬是要新娘拜了堂。石门西北乡南坪河大棚村运输工人戴定法演唱的《劝拜歌》是这样唱的:
选择就良辰,捱拜不顺情。晚宿红罗帐,编多笑语声,本是齐眉人,何必分高低,交拜不作揖,大家看把戏,夫妇同林鸟,捱拜有何好?更古到如今,夫妇八拜成。更饮交杯酒,相敬且如宾,男婚女嫁喜同眠,捱拜怎能捱一天?今日姻缘初对面,夫妇好合到百年。
唱完劝拜歌礼生结着喊:“一拜天地……”伴娘引导或捉住新娘拜堂成亲。众亲好友开始吃“会酒”。
迎“上亲”
女方送亲时,要礼请品貌端方,能言善辩的男女送亲,称为“上亲”,石门西北乡叫“上客”,男的叫“男上客”,女的叫“女上客”。他们一方面能受到男方亲友的高度尊崇,另一方面也要接受多方考问答辩,女方“上亲”到达男家一般是在新姑娘拜堂以后。下面录石门西北乡南坪河大棚村艺人戴定发演唱的《迎上亲歌》:
男方筛茶姑儿唱:柑子叶儿青又青,开的花儿白如银,结的果儿黄似金,端起茶盘接上亲,路上接,路不平,席上接,不周正,接到堂屋讲礼信,接到绣房陪新人。
女方上亲答唱:天上星子笑,河里鱼儿跳,大户人家莫客套,九里路上就闻姓,十里路上就闻名,筛茶姑儿是个能干人。
接茶后致贺又唱:一请
女方上亲答唱:我等爽手进府(爽手即:“空手”,喜庆人家忌说“空”字,故称爽手进府,这里当然是谦词)。推开大门,走到华堂,豪光闪闪,一对红烛开金花,一对新人登华堂,男在东方贺喜,女在西方贺喜,男归中堂,女归绣房。
都管唱:周公制的礼,孔子制的书,有礼不可灭,无礼不可兴,礼信很多,书文太广,要兴则兴,要免则免。
上亲白:少兴。
都管白:免礼,请坐(上亲贵客落坐)。
以上所录仪式歌反映了“上亲”与男方筛茶姑儿(一般为长相秀丽,聪明伶俐的少女)及
吃会酒
在一派喜气洋洋的鞭炮唢呐声中,两个青年男女拜天地结为夫妻。众亲好友开始吃“会酒”。酒筵一席一席在晒场上拖,喝酒夹菜,众宾客起坐喧哗。新郎新娘一桌一桌“安席”,说句:“菜不好,饭吃饱”之谦词后敬烟,发喜糖,或端酒杯:“来,喝酒。”以此夫妻“亮相”,婚姻得到亲朋好友的承认。诗人田泰斗的竹枝词云:“敬酒人来立下方,衣冠郑重貌端庄;昨宵演过好辞令,一到筵前却又忘。”
编辑:王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