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哲
黄伯荣主编的《现代汉语》介绍“湖南西北角”是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京方言次方言区的西南官话。这个“湖南西北角”在地图上一看就知道主要指石门添平蛮区。
由于元、明、清三朝的添平土司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直接来往于京都,他们最先接触和学习汉语,特别是明朝明文规定不学汉语不准世袭。因此大大加速了汉文化在土司土官家族的融合。但由于大山的阻隔和贫穷不开化,直到现在石门大半境仍保留有许多古京都语,下面讲三个字为证:
皆。1985年我刚从大学毕业回家就遇上我堂姐奉鸣赈立屋酒,几家亲戚送来了贺匾。上匾时姐要我喊礼,在一阵大鼓之后,我开始大声喊道:“肃——静,内外皆(jie)——肃静。”奏乐的都说:“错了,错了,应该是内外皆(gai)肃静。”我只好改正过来:“肃——静,内外皆(gai)——肃静。”事情过后有人批评说:“呆子,‘皆(gai)’字都认不倒!读卵书。”过后我作了研究,发现自己真的读懒书,石门方言声母保留有古京都语中古读音。即普通里的j、q、x在中古读音分别为g、k、h。如:
皆、阶、街(gai—jie),闲、咸、衔(han—xian),嵌(kan—qian),介、界、届(gai—jie),限、陷(han—xian),掐(ka—qia),艰、奸、监(gan—jian),瞎、虾(ha—xia),敲(kao—qiao)。
渫。石门有条河叫渫水,从壶瓶山龙门出水流经石门西北乡全境入澧水。可是“渫”读什么音?有人考证②,《新华字典》读音为xie,《现代汉语词典》读音xie,而且“渫”仅“xie”一个读音。可是石门人没有一个人读“xie”的,一律读“die”。不信,你把“渫”字写出来,随便让一个在渫水沿岸生活的人读读!那么字典上错了?我认为字典上错了。理由是:其一,“渫”字读“die”古已有之,《辞海》“渫”有两个读音,一为“xie”,一为“die”。《辞源》“渫”也是这两个读音。《汉语大辞典》“渫”有四个读音:xie、die、zha、yi。丢开其他三音不谈,且看“die”音的字义,“渫”可以组词“浃渫”,“渫渫”。《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三·孤儿行》有云:“泪下渫渫,清涕累累。”可见“渫”读“die”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其义且都与水流有关。那么“渫水”当读“die shui”该是无疑的了。其二,解放前,石门的著名学者,留日专家申悦庐曾为石门中学作了一首校歌有两句是“十九峰兮苍苍,渫道澧兮汤汤。”他教学生也是将“渫”读为“die”。说明前辈知识分子也是遵从这一古代读法的。其三,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有一条规定,有些字在广大群众中读音与古音有别,只要这个读音在广大群众(不是个别人)中通过长期实践已经认定且通行,可以尊重群众的读音习惯加以认定。如“滑稽”古读gui ji,现在读hua ji,辞书上也认定了。可是“渫”字读音恰恰是古读音,而且是石门广大老百姓一直沿用的读音。而现在的辞书却不予认定。大概是辞学家们认为“渫”字“die”读音早已消失了,殊不知湘西北的石门却一直保存这一古读音。
覃。石门西北山区“覃”姓人居多,“覃”是石门添平土司官姓。在明清时代覃姓世袭官常常来往于京都,应该说“覃”怎样读有定论。恰恰相反,如此大“覃”不但在百家姓中找不到,而且湖南、湖北广大土家族地区都读“覃”xin音的字在普通话中在字典中根本找不到。1982年我上“大一”时,有个教我《文学概论》的教授叫覃(qin)光文,我才知道“覃”普通话读“秦”音。时值2003年,我因工作调动,单位有个覃主任,我想用拼音输入法把“覃”输入我的手机,结果“xin”“qin”全没有“覃”字。后来用五笔字输入后再看读什么音发现我手机上显字:“tan”音。我的手机在长沙买的,我不知道设置手机字码的是根据什么把“覃”(xin)读成“tan”音。
根据覃氏陕西祖传说解释,陕西南郑人土音读“寻”为“信”譬如“寻找什么”说成“信找什么?”所以“早往西行”即“早往西寻(信)”,因此“西、早”二字相叠的“覃”字就读“信”。唐安史之乱,覃氏大族又南迁瞿塘关(今四川奉节)时把这个土音也带了过来,以后覃氏发展到湖北恩施,湖南石门等地,把“覃”都读成“信”音。根据覃氏湖北洞穴说解释:巴氏五姓中“瞫”(普通话为审音)中古音为“信”音,因为中古无翘舌音。而普通话中zh ch sh声母在中古时代为j、q、x音,因此“瞫”演变为覃后读“xin”音。
石门方言保留有许多声母为g、k、h的古读音字,在普通话里相对应改为ji、qi、xi。
但石门由于明清土司时期深受京都文化影响,所以石门方言中的许多读音与普通话相同,有些字读音很准确,如:石门话畜(chù)生、暂(zàn)时、蹄(tí)脚,再比如常德、临澧、澧县把声母zh、ch、sh全念成z、c、s,但石门方言中这几个声母读音与普通话完全相同。
石门话保留了中古音。根据约定俗成规则,《辞典》、《字典》辞学家们应该尊重湘鄂广大地区文化,更应该将保留到现在的中古音认定下来,而且应该作为语音文化中的活化石载入辞典。
编辑:王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