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哲
“跳丧舞”是流传于湖南石门土家人中的一种古老的舞蹈。
石门地处湘鄂边陲,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十分丰富。石门燕耳洞出土的“石门人”化石,距今已有3万年历史。石门皂市商代遗址出土的坩锅,推翻了史学界长江以南古代无炼铜的论断。石门西北部大山绵延,为古代巴人聚居地,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出土的20余件古代巴人乐器——“虎纽錞于”,证明这里埋藏着大量的古代巴人的文化遗存。“跳丧舞”即起源于石门西北地区这片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地方。
“跳丧舞”是聚居石门西北地区的古代巴人的一种舞蹈。它起源于“祭神”——先民对神灵的崇拜祭祀,其后演变为“祭人”——对死者的祭悼,发展到“娱人”——以“跳丧舞”这一特殊的表现形式让劳动者在田间地头获得休憩娱乐。现在,“跳丧舞”主要留存于石门西北地区的壶瓶山、太平街、雁池等13个乡镇。
现存的“跳丧舞”一般在死者灵枢前进行,用“跳丧”这一特殊的表达形式让死者享受最后的人间欢乐。按习俗,上辈已无长老下辈有子孙的死者都可“跳丧”。“跳丧”由鼓师一人击鼓指挥,发歌领唱,舞者二人一组对舞,舞对多寡不拘,愈多愈好,轮番在灵前歌舞。
“跳丧舞”风格粗犷、质朴,舞步以“四大步”为基础,由于“四大步”呈平行四边形状,故“四大步”又称“升子底”或“踩线扒子”。
跳丧舞蹈动作是围绕棺材而跳,时而相对出拳,时而绕背穿肘,时而触地衔物,时面踮脚打旋。舞姿一般保持弓背、曲腿、臀部向下颤动,脚呈八字形,双手在胸前左右摆动。年纪很大的老人跳丧,几乎是蹲着跳。动作主要是摹拟虎以及其他动物形象,特别是“四大步”、“大四门”、“小四门”等舞蹈里都是用6/8节拍表演,每行一步用三拍时间,全脚掌着地,第一拍上步,二、三拍颤身,两脚交替进行,活脱脱是虎的步子。无疑,这是土家先民们狩猎劳动形态的重复和再现。可以说跳丧舞的原始形态就是“狩猎舞”。当远古巴人把白虎作为民族图腾后,狩猎舞就逐渐成为人死后的一种祭祀性的图腾舞蹈,即“白虎舞”。通过悼念死者这一祭奠活动,合族举庆,祝福死者像巴务相一样化为白虎升天。
“跳丧舞”形式灵活多变,主要套式有:
“风夹雪”。这是一种二人对舞时以下蹲、挽花为主的套式,其中又分挽、靠两种手法。
“凤凰闪翅”。这是一种动作较为优美、抒情的套式。
“滚身子”。分全滚、半滚。全滚即动作过程中二人始终有一手膀或手臂相靠,半滚只在部分时相靠。
“武打丧”,又称“武把子”。这是一套较为激烈的舞蹈套式,带有竞技表演的明显特点,舞者需有一定的武功基础。
此外,还有“美女梳头”、“螃蟹歌”等。无论何种套式,舞蹈过程中均无静止的舞蹈造型,“头儿摆两摆,身子歪两歪,屁股甩两甩,脚步踹两踹,”跳丧艺人总结的四句歌诀,形象概括了“跳丧舞”特有的舞蹈特点。
“跳丧舞”唱腔带有浓郁的山歌风,曲调主要有“幺火火也”、“幺娘也火”、“幺姑姐”、“螃蟹歌”、“幺也火”等。以上曲调有时是各套式的固定曲牌,如“四大步”必唱“幺火火也”,“风夹雪”必唱“幺娘也火”和“幺姑姐”。有时则不受局限,如有的地方跳“美女梳头”唱“幺姑姐”,有的则唱“幺也火”。曲牌实际上是唱腔中的衬词,由鼓师发歌,一唱众和,表演无其他乐器,仅以击鼓指挥调整节奏。各套式均无固定唱词,由当地山歌、民谣两句一组即兴填入各曲牌,即便一组唱累了,要求另一组接跳,唱词也是即兴而编,如:“把人换,把人换,要让师傅擦把汗,你不跳了我又跳,一人难挑千斤担。”“跳丧舞”唱词大多为当地流传的情歌或反映社会生活与劳动生产的山歌,除“起跳”时偶尔用一两句悼念死者的唱词,其余均与丧葬无关。
“跳丧”的人不化妆,也无特定的服装、导具。跳“武打丧”时男人可以打赤膊。
“跳丧舞”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一是它的历史久远性。舞蹈套式中,许多摹仿动物界、自然界及人类生产劳动的舞姿和造型,如:“牛擦痒”、“虎抱头”、“犀牛望月”、“观音坐莲”、“饿马悬蹄”、“大王下山”等,充分体现了“跳丧舞”源于原始初民生活的特点。二是它的珍稀性。在全国乃至世界各民族中,“跳丧舞”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仅为湘鄂边地特别是石门县才有,充分显示出它特有珍贵的价值。
“跳丧舞”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从远古时代的“祭神”,到其后的“祭人”,乃至发展到“娱人”,它以特有的形式记载和见证了当地文明的演变。同时,它用独有的艺术表现传达了一种豁达生死的人文精神。
“跳丧舞”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它的舞蹈语汇的“仿生”性,佐证了它是一块独有的舞蹈艺术遗存的“活化石”。同时,它以欢乐的形式祭奠神灵、告慰亡人,反映了当地土家人视死如归的人生观和丧葬观。
“跳丧舞”具有重大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它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色不仅为舞蹈中之独有,而且为整个民族中之独有。它不仅用于丧葬,而且,发展演变用于生产娱乐,形成当地特有的民俗风情,随着时代发展,“跳丧舞”在当地开始与旅游开发结合,以它特有形式探索作用于当地经济社会的路子。
由于种种原因,“跳丧舞”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正面临失传绝迹的局面。一批老艺人相继死去,而大山里面的年轻一代几乎全部外出打工,“跳丧舞”传承后继乏人,加上铜管乐队、电声乐队等现代艺术的侵入,抢救“跳丧舞”这一古老民间艺术工作迫在眉睫。
上世纪八十年代,保护“跳丧舞”这一古老民间艺术的工作即已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1985年,石门县文化馆组织专门力量对“跳丧舞”在当地的情况进行了普查。为了切实做好保护工作,2005年8月,石门县政府作出《关于做好保护“跳丧舞”的有关决定》,计划在近10年内,重点实施好“五个一工程”,即:配备一名专干,成立一个专业表演团体,进行一次全面普查,整理出版一套专著,开办一所培训中心,通过实施“五个一工程”,使“跳丧舞”这一中华民族古老艺术的瑰宝得以传承,发扬光大。
编辑:王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