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烟波浩渺的辞海中搜寻着,我们在激荡翻腾的脑海中追寻着,我们在山峦起伏的大地上找寻着……改革三十年,弹指一挥间。该用怎样一个恰到好处的词语,去概括石门那一方4000平方公里的江山?该用怎样一个短小精悍的字眼,去描绘石门那一扇无形而实在的大门?
终于,我们找到了!只有一个字——变!
今天的石门,山,变了,变得更加青翠妩媚;水,变了,变得更加清澈摇曳。青山绿水间,一个个村落,一座座集镇,一处处厂房,宛如镶嵌在山水田园上的千万颗宝石,而山城石门,就是那澧水河畔最耀眼的明珠。
这是一幅怎样的《百变石门》图景?图景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精巧绝妙的构思?
关键词一:裂变
素有“湘西北门户”之称的石门,自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建县迄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由于地处深山,交通阻隔,信息闭塞,环境恶劣,造就了石门先民祖祖辈辈窝居深山,贫病深山,终老深山。正因为如此,石门的历史显得有些沉寂,变化显得有些停滞。
“石门的发展源于枝柳铁路的开通,而真正意义上的‘石门之变’则是石门电厂和石长铁路的落户”。谈起石门的发展变化,县委书记熊大顺感慨良多。大能源、大交通促进了大市场、大流通。随着石门电厂、石长铁路、皂市水库等国家重点工程陆续上马,石门的开放开发从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石门的发展变化从此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
躺在国家重点工程铺就的“席梦思”上,石门的部分干部群众显得有些心满意足,而决策者们却是忧心如焚,寝食难安。石门在发展,别人也在发展,石门在变化,别人更在变化。比较石门和周边县市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人们惊奇地发现,石门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纯粹是地理环境造成的结果,更多的是思想差异带来的必然——我们有着太多的“小富即安”的狭隘地域观念需要克服,我们有着太多的“等靠要”思想障碍需要突破,我们有着太多的“陈规陋习”需要摒弃。
只有思想的解放才能给人以力量,只有思想的裂变才能迸发出巨大能量。
让思想冲破陈旧僵化的樊笼,让灵魂得到暴风骤雨的洗礼,毕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即使日常工作千头万绪,石门的决策者每年也要挤出时间,率领乡镇党委书记、县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带着项目下广东,赴江浙,跑上海,一边考察观摩,一边招商引资。即使行政经费捉襟见肘,石门的宣传思想部门每年也要重金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优秀企业家来石门传经送宝。中央党校经济部主任王东京、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院长助理文学国、中南大学商学院院长陈晓红、韩国LG集团驻中国地区总裁李中台纷纷前来传道授业。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成为各单位解放思想、寻求超越的必看教材,《世界是平的》成为领导干部开阔眼界、开拓思维的必读书目。一时间,对接、融入、超越、竞争、创新、执行力、信息化、全球化、比较优势、忧患意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等新鲜词汇成为领导干部脱口而出的时尚语言。
钱塘听潮,浦江取经,南海探宝……县委书记熊大顺带头在省委机关刊《新湘评论》撰文,提出“加快融入,主动对接,积极作为”的新思维。一场场解放思想的大讨论在石门大地持续展开,一颗颗思想解放的种子在党员干部的心田生根发芽——
——大力弘扬与时俱进、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努力实现超越地域,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裂变迸发。
——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做敢为的创新精神,努力实现超越自我,让敢与强的比、敢向高的攀、敢跟快的赛、敢为天下先的进取意识裂变迸发。
——大力弘扬永不满足,奋发向上的开拓精神,努力实现超越过去,让诚实做人、踏实做事的石门作风裂变迸发。
——做活山地文章,打造绿色经济,抢占现代农业的制高点。
——依托优势资源,对接强势企业,抢抓沿海产业转移的历史先机。
——科学规划,保护环境,提升品位,配套功能,城乡互动,镇村共治,加快建设宜居城乡……
思想有多远,行动就有多远。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一次次思想的裂变终于开启一道道希望之门。
关键词二:蝶变
谁不欣赏蝴蝶曼妙轻盈的舞姿?可是又有谁知晓她破茧腾飞前的等待与煎熬?“做活山地文章,打造绿色经济”,这是石门现代农业的华美蝶变。

二十年谋一叶。如今,石门茶叶总面积已经达到10万亩,其中有机茶认证和转换面积达到3万亩,成为“湖南有机茶第一县”,年产干茶15万担,产值达1.5亿多元。石门茶叶已经“蝶变”为茶农发家致富的“绿色银行”。“石门银峰”、“东山秀峰”已经“蝶变”为湖南十大名茶。
十年谋一菜。如今,石门高山反季节环保蔬菜种植面积已经达到6万亩,从东山峰到南北镇,形成了长达50公里的高山蔬菜走廊,年产值近亿元。石门一举成为湖南最大的高山蔬菜基地县。高山蔬菜已经“蝶变”为高寒山区农民发家致富的“财神爷”。
还有那“形似马脑不长角,步态如马频点头”的石门马头山羊,年出栏达60万头,为石门赢得了“全国马头山羊原种产区”和“中心产区”的头衔。那“电脑孵化,生态养殖”的石门山地黄鸡,年出栏达3000万羽,为石门赢得了中国·湖南国际农产品博览会金奖和湖南家禽养殖第一县的桂冠,那黄晶晶、金灿灿的烤烟,种植面积达到4万余亩,为石门赢得了湖南烤烟基地县的荣耀。古老的石门传统农业依托石门特有的地理、气候、生态优势,“蝶变”为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现代特色农业。

谁不欣赏蝴蝶五彩斑斓的翅膀?可是,又有谁知晓她破茧蝶变前的痛苦与挣扎?依托优势资源,对接强势企业;依托大型项目,配套园区建设;依托配套产业,发展循环经济。这是石门新型工业化的精彩蝶变。
石门是湖南矿产资源和能源大县。雄磺储量居世界之最,水泥灰岩、矽砂、磷矿储量居亚洲之冠,水能蕴藏量达到68万千瓦,占全省的1/7。随着石门电厂一、二期工程的建成,全县水、火电装机容量达到160万千瓦,成为当之无愧的“三湘电力第一县”。
石门县县长杨琦明认为:石门目前最大的优势就是资源与能源优势,石门推行新型工业化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寻求优势资源与强势企业的成功对接。瞄准国内500强,把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的强势企业作为主攻目标,石门人你追我赶,棒棒接力,终于迎来了“引凤筑巢”的喜人局面。
9月17日,石门海螺公司首条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成功点火投产,雄居国内水泥行业龙头老大位置的安徽海螺集团终于落户石门。为了引来海螺,县委书记熊大顺带队九上安徽,精诚所至,换得13亿元投资。在石门县委、县政府“保安、保姆、保全”式服务下,包括选址、移民、建设、投产,总共只有一年时间。海螺人创造了新的“石门速度”,而石门也为自己“蝶变”为湖南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打下了良好基础。
除此之外,石门还利用丰富的磷矿资源,与大型央企——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成功实现对接;利用丰富的矽砂资源,与中美矽砂公司对接;利用富有地方特色的柑橘、茶叶资源与湖南盛节节高公司和湖南猴王集团对接,兴建年产5万吨果蔬食品加工项目和年产3万担有机茶加工项目;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与香港兆恒集团和湖南澧水公司对接,成功实施了总装机容量达40万千瓦的渫水7级小水电开发;利用充沛的电力资源,与万奇太宝钨业(香港)公司、深圳威勒达科技公司成功对接,其中原材料和销售市场“两头在外”的深圳万奇太宝公司,在完成两期投资后,石门钨业的年产值可达10亿元以上……如今,在总面积达14平方公里的石门经济开发区,一个以海螺建材工业园为中心的水泥产业集群、以兆恒科技工业园为中心的科技型产业集群、以石门电厂为中心的电力产业集群、以双佳农牧为中心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等组成的“一区多园”产业集群已经“蝶变”成形,总投资达100多亿元。

关键词三:聚变
金秋时节,穿行在石门大地,“变”给人带来的震撼是如此强烈,“变”给人带来的冲击是如此明显。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城市与乡村的均衡发展不得不让人深刻地感受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能量释放,给这个曾经的山区贫困县带来的是一场翻天覆地的“聚变”。
乡村的水泥道路向青山绿水间延伸,总长已突破1200公里。可是,谁会想到,三年前,石门800多个行政村还没有一寸水泥道路。在青山绿水间,在水泥村道旁,漂亮的农村小洋楼映着蓝天丽日,鳞次栉比。统计资料表明,如今,石门农村已有80%的农家建起了楼房。可是,谁曾想到,10年前,遍布石门山乡的还是一群群低矮潮湿的“土雕堡”,世代见证着石门农村的落后、贫困与辛酸。为了家乡的变化,15万石门儿女摒弃“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狗窝”的传统观念,远赴沿海打工。在石门西北山区,素有“一脚踏两省,鸡鸣惊四县”之称的子良乡,全乡2.8万农村人口有1.2万人常年在外打工。今年10月中旬,这个乡的农村信用社储蓄存款突破一亿元,成为常德市唯一一家农村信用社储蓄存款突破亿元的乡镇,而这亿元存款几乎全部是从外地寄回来的打工收入。
乡村在“聚变”,城市的“聚变”更是突飞猛进。不到10年时间,石门电厂拔地而起,石门商业步行街美仑美奂,石门县城防洪大堤横空出世,石门一中新校区巍然矗立,石门楚江大市场旧貌换新……城区面积由10年前的8平方公里迅速扩展到1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8万多人增长到15万人。四座公路、铁路大桥把老城区和宝峰、东城两个新区连为一体,形成了“一水三区、互为依托”的城市新布局。古老的山城变大了,变高了,变靓了,“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县城”的荣耀成为她崭新的“名片”。
其实,石门之变岂只是这些。如今,石门全县已基本普及高中教育,文化、体育事业跃入“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行列,科技事业继续保持“全国科技进步县”和“全国科普示范县”称号,石门县人民医院被评为“全国百佳医院”和“全国百姓放心医院”,人口计生工作继续保持“全省优质服务先进县”荣誉,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2%,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县”,社会治安工作获“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殊荣。2008年上半年,在全省公众安全感测评中排名全省第六位、常德市第一位……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一切的变化无不源于改革开放三十年县域经济的快速“聚变”。1998年,石门完成生产总值25.5亿元,2007年,这个数字变为69.3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10年前的0.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0年前的1653元增加到3458元。1992年,省统计局对全省99个县市的经济发展进行了排名,石门县综合实力位列全省第56位,到2003年,提升到第34位,2005年窜升至第23位,并被省内经济专家认为是全省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10个县、市之一。2007年12月21日,在中共湖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石门县被授予“2006年度经济十强县市”称号,在全省122个县(市、区)中脱颖而出。
从常德市唯一的一个省级贫困县“窜红”至“湖南省经济十强县”,这是惊人的“聚变”。为了让全县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聚变”之果,石门县委、县政府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建立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大病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助学救助、灾害应急救助等五大救助体系。短短五年时间, 4000多个无房、危房家庭陆续搬进了由政府资助修建的“爱心房”,2.1万名城乡低保对象的低保资金全部实行打卡发放;1.2万名农村低保和5000多名五保对象全部纳入农村医疗救助体系,100%的乡镇建起了方便、舒适的敬老院……公共财政的阳光直接普照着成千上万的弱势群体。
时代在变,世界在变,国家在变,石门在变。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石门县委、县政府响亮提出,要进一步提升全省经济强县水平,全力打造常德经济次中心、湘鄂边界物流中心和澧水流域教育中心、医疗中心。“四个中心”的战略目标兆示着《百变石门》的璀璨图景,70万石门儿女正在挥动千万支多彩的画笔辛勤地描绘。
来源:石门宣传部
作者:贺新初 李飞
编辑:王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