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科学发展观湖南化的通俗理论

来源:湘潮网 编辑:王振华 2010-05-17 10:10:16
—分享—

 

      《科学发展观在湖南的认识与实践》一书,是省委宣传部组织编写的,是我省今年理论宣传的一个重点内容。读后总的感觉是:语言通俗、内容丰富、思想深邃、理论精深。文以载道,这本书正是这样,以浅显、直白的文字和事例,阐释了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读后感:一是对该书本身的认识;二是对该书所阐释的湖南科学发展的十大成果的认识;三是深入理解这十大成果,对促进参事工作文史馆工作科学发展的认识。
  
  一、对这本书本身的认识
  
  这是一本紧贴湖南实际的通俗易懂、简单明了、通俗化、大众化的理论读物,是一本好书。新时期,我们倡导党员干部要多读书、读好书。这就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好在哪里?好在其理论通俗易懂,能说服人;实践丰富生动,能感染人。全书贯穿着“以事达理,以理明事”的写作风格,没有空洞说教和陈言套语;每论述一个主题,都以我省正在做的或即将做的大事为依托;每议一事都蕴含着科学发展观的一条道理。在表达上力戒脱离实际、空洞无物,做到寓理于事,以事实说话。通篇选择群众耳熟能详的大事、小事、身边事,做到事理结合。比如,“富民强省”、“一化三基”、“两个转变”、“三个强省”、“四条底线”、“弯道超车”、“三个不吃亏”等等,都是人民大众耳熟能详的事和理。既有缜密的理论思维,又有丰富的实践背景,形象生动、浅显易懂、入心入脑、印象深刻,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理论通俗化的最大好处在于:浅显、直接、直奔主题,直接表达思想的精髓、理论的内核。读这本书如同让你品偿荔枝:它不是通过对荔枝产地的描述,来勾起你对香甜荔枝的联想;也不是通过对荔枝园林描写的铺陈,来调动你对荔枝向往、渴求的情绪。而是直截了当,把剥了皮、赤裸裸、白生生的荔枝肉摆在你面前,你只要一动手、一开口就能偿到其鲜美味道。
  
  我认为,越是伟大的理论,就越是通俗化、大众化的理论。这也是理论应有的优秀品质,尤其是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更加应该如此。任何脱离实际、远离人民大众的理论都不会走的远、传的广,肯定不能回归实践。
  
  通俗,是指其表达的载体和方式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并不代表内容简单、思想浅薄,而是用生活中的、身边的活生生的典型事例,通过直白的语言技巧和艺术,阐明其中蕴含的丰富内容和深邃的思想。理论的通俗化、大众化不是理论的庸俗化,而是要以真理的力量征服人;也不是理论的呆板化,而是要以生动的形式感染人。这本书正是做到了这一点。读后使人感到科学发展观并不神秘抽象、遥远陌生,就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
  
  为什么理论需要通俗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观认为,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理论渊源在实践,归缩也在实践。从实践中来。揭示了理论是对实践在认识上的总结与提升,它经历了从具象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因此,理论具有这样的基本特征:抽象性、概括性、深刻性、彻底性。那么,理论与大众的认识水平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距离。要让大众掌握科学理论,就必须要求理论的表达要通俗化、大众化。能否做到这一点,取决于理论工作者的功力。这个功力既在于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更在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该书正是这样做的:在论述每一个主题时,总是从浩繁复杂的社会实践中提炼典型案例,再通过对案例深入浅出的阐述,来升华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到实践中去。理论研究的终极目标是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实践的主要主体是人民群众,而不是学者、官员。只有为人民大众所能认知、理解、接受、掌握和运用的理论,才可能在实践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才可能回归实践发挥其指导作用,才能放射其智慧的光茫。否则,是回不到实践、无生命力、半途夭折的理论。这样的理论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而是理论工作的悲哀。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催生理论的土壤,只有为人民大众所认知的理论才可能回归实践、指导实践并发挥作用。
  
  有的理论书籍居高临下,故作姿态,下笔玄奥,令人费解的专业术语、专门话语一大堆,故弄玄虚,空洞无物。读了半天,不知所云,企图“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有的甚致无病呻吟,装腔作势,耗费笔墨,浪费时间,令人生厌;有的孤高自傲,高深莫测。这些都是脱离人民大众的理论,不是伟大的理论,也不是好理论。而是为理论而理论,做理论游戏。人民大众期待像《科学发展观在湖南的认识与实践》这样通俗的理论。
  
  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它不能代表音乐的主要功能,更不能引领音乐的主流。因为它远离大众。理论应多来一些“下里巴人”,尤其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越贴近生活、贴近大众,就越能放射其智慧的光茫,彰显其先知的魅力。
  
  高山流水,和者寡。不是人们不懂音乐,也非人们对音乐没有激情,而是因为“曲”太高,脱离了大众、抛弃了大众。那么,它也必将为人民大众所抛弃,它永远也不会成为主流音乐。先秦时期一个叫俞伯牙的人,他精通音律,是一名著名的琴师。其琴韵玄妙,少有人能领悟其意。他喜欢到荒山野地弹琴,大概是因为他觉得反正没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一次,山上有一樵夫(他叫钟子期)听到琴声,竟能领悟其意,曰:“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叹万分,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从此,便有了“高山流水”之曲。从此,伯牙再也没有音乐的激情。令人扼腕长叹、无限惋惜。在某种程度上,无论伯牙还是伯牙的音乐,都是一个历史的悲哀。这里面,伯牙走进了一个误区:就是认为高深、玄妙才是音乐,因而在泱泱中华大国,竟只有钟子期一个知音。如果他把自己的音乐天才与音乐的大众化有机结合,调整一下创作理念,更加贴近大众,或许他的音乐会流行全国乃至世界,他也会拥有天下无数粉丝。然而,明明是自己下的蛋难吃,他却怪人家不会吃。这就是导致他悲壮摔琴断弦的根本原因。幸好他不是理论工作者,否则,理论工作界又多了一个悲哀。因为,他一开始就脱离了实际,远离了人民大众。
  
  伟大的理论,其实就是通俗化、大众化的理论。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能理解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早些年,有不少人对邓小平理论提出质疑:好像都是一些很直白、通俗的谈话、讲话,没有什么理论含量,不成为理论体系。显然,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其实,邓小平理论就是用平常的事件、通俗的语言来阐释深刻的道理。这是理论表达的高境界的技巧和艺术。如“两只猫”、“三个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姓资姓社”等等,都是深刻的理论、通俗的论述,深邃的思想、直白的表达,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也体现了“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理论功力。邓小平理论堪称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的典范。又如,《毛泽东选集》五卷,有人统计过,就是500多个字,都是通俗易懂的字,每一句话都是浅显直白的,全无深奥、冷僻的字词句。可是,却成就了博大精深的毛泽东思想。正是这些通俗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推动了前无古人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再看《科学发展观在湖南的认识与实践》,书中“富民强省”、“一化三基”、“两个转变”、“三个强省”、“四条底线”、“弯道超车”、“三个不吃亏”、“位居中部,不能甘居中游”、“不能像洞庭湖的麻雀,误把内湖当大海”等等,如此通俗、贴近大众的词句俯拾皆是。然而,每一句通俗的语言后面又都具有十分丰富的认识与实践背景。比如,“富民强省”,上个世纪60年代初,我们提出了“省强民富”,半个世纪后,我们反过来提出“富民强省”,并且把它作为构建和谐湖南、实现科学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富民强省”——再简单不过的4个字,再通俗不过的意思。从“省强民富”到“富民强省”,仅仅是4个字的顺序改变,然而,它却是半个世纪以来湖南人民致力科学发展的认识与实践的成果。其内涵十分丰富,理论思维十分严谨、缜密。
  
  我们党历来倡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通俗化的思想,《科学发展观在湖南的认识与实践》一书,正是遵循了这一思想。列宁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简单明了”。这本书,至少是我所读过的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发展观湖南化的理论书籍,是一本真正的好书,值得多读、精读。
  
  二、对这本书所阐释的湖南科学发展十大成果的认识
  
  该书系统地总结、归纳、梳理、抽象出近年来湖南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十大战略举措,站在理性思维的高度,结合湖南的实际,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阐释了湖南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认识与实践。其构思突破了历史,谋篇布局超越了传统、跨越了时空。
  
  (一)从构思上看,它立足当前,追溯历史,展望未来
  
  这本书将新中国成立60年来、改革开放30年来的认识与实践成果,进一步升华为指导我省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理论,进而形成战略目标、战略思路、战略举措。既立足湖南,又把握世情、国情、省情,对湖南经济社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科学的研判。比如,在当今全球经济发展变化的“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中”,湖南处于什么位置?该书开篇便作出了明确回答:湖南处于迅速崛起的中国的中部,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准确标明了湖南在新的历史时期所处的位置,明确了当前湖南的发展方位,并进一步提出必须做到“三个把握”:即把湖南发展放到新的历史起点的平台上来把握,要有时代眼光;放到与兄弟省市相比较的平台上来把握,要有战略思维;放到全球竞争的平台上来把握,要有国际视野。如此彻底的认识和宽广的胸襟,令人豁然开朗,发展的思路十分清晰。
  
  这本书阐释的第一大成果就是给湖南“定位”。为什么这个成果要放在首要位置?因为“定位”是战略中的重中之重。“定位”无非是作出两个判断:一是现在处于什么位置?二是发展的方位或发展的趋势是什么?如果定位不准确,接下来的战略目标、战略思路、战略举措就会脱离实际。回想一下,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在这个科学判断的基础上,我们国家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治国兴邦的战略政策和举措,换来了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社会各项事业全面繁荣的局面,取得了空前的伟大成就。再回想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大跃进”。由于对经济社会发展作了过分乐观的、脱离实际的错误定位,结果是拔苗助长,欲速而不达,给国民经济造成前所未有的困境。“大跃进”把我国经济带进了空前的困难时期。可见,正确“定位”于经济社会发展决不是小事,而是头等大事。这本书以战略思维谋篇布局,开篇便对发展作出科学定位:对发展现状的判断就是“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对发展趋势的判断就是春贤书记说的“位居中部,不能甘居中游”。
  
  (二)从内容上看,这本书从不同视角总结出十大成果
  
  第一大成果是,对省情把握的认识与实践,那就是找准“发展方位”——指出湖南处于迅速崛起的中国的中部,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湖南位居中部,不能甘居中游。
  
  第二大成果是,对发展目标的认识与实践,那就是实现“富民强省”——即建设经济繁荣、文化特色鲜明、人民生活殷实、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和谐的湖南。
  
  第三大成果是,对发展战略的认识与实践,那就是推进“一化三基”——即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一化带三化;加强三个基础: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础工作,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大成果是,对发展要求的认识与实践,那就是加快“两个转变”——即加快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转变,让全省人民尽快过上幸福生活;加快由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使湖南走在中部崛起的前列。
  
  第五大成果是,对发展重点的认识与实践,那就是主攻“三个强省”——即教育强省、文化强省、经济强省。
  
  第六大成果是,对发展模式的认识与实践,那就是坚持“科学跨越”——即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和路径,实现大跨度、超常规、高水平和创新型发展。它是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和两型社会建设为特征,以富民强省、全面小康为目标的又好又快发展,是一种后发赶超、弯道超车的发展。
  
  第七大成果是,对发展布局的认识与实践,那就是壮大“3+5”城市群——就是以长株潭3个城市为龙头,以岳、常、益、娄、衡5个城市为翼,也就是以“3”为中心、以一个半小时通勤为半径,构成区域经济核心。未来几年,“3+5”城市群经济总量要超过全省的80%,城市化水平将达到80%,要将“3+5”城市群建设成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人口聚集区。
  
  第八大成果是,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与实践,那就是严守“四条底线”——即粮食生产、生态环境、节能减排、改善民生四条底线。
  
  第九大成果是,对用人导向的认识与实践,那就是倡导“三个不吃亏”——即不让综合素质高的人吃亏,不让干事的人吃亏,不让老实人吃亏。
  
  第十大成果是,对推动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力的认识与实践,那就是发扬湖湘精神的优良品质——“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精神。
  
  (三)从结构上看,我认为这十大成果可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战略目标层次,包括第1、2两大成果。明确了总体发展方向。
  
  第二个层次:是战略思路层次,就是第3大成果。明确了发展的战略。
  
  第三个层次:是具体目标(战术目标)层次,包括第4、5两大成果。明确了发展的具体要求和重点。
  
  第四个层次:是具体思路(战术思路)层次,包括第6、7两大成果。明确了发展的具体模式和布局。
  
  第五个层次:是保障层次,包括第8、9、10三大成果。明确了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要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科学的用人导向、不竭的精神动力作保障。
  
  读罢全书,历届省委省政府特别是新一届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历历在目;湖南人民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战略思路清晰地展现在眼前。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提供了方法、增强了信心、获取了动力。
  
  三、深入理解十大成果,促进参事工作文史馆工作科学发展
  
  读好这本书,深入认识和理解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提出和实施的以上新理念、新战略、新政策、新举措,参政咨询工作才能更好地知情出力;参事工作文史馆工作才能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发挥作用,有所作为。我们要围绕这十个方面的战略举措,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创新参事工作文史馆工作思路,创新参事工作文史馆工作的方式方法,增强大局意识,强化工作手段,紧紧扭住中心,瞄准难点、热点,抓住重点,富有实效地开展工作。
  
  一是要把握参事工作文史馆工作的切入点。参事工作文史馆工作的切入点在哪里?——就在以上的十大成果。这十大成果就好比10个大西瓜,你只要认清了、对准了这个大西瓜,用刀子任意切下去,都能深入到鲜红的瓜囊,让你偿到美味。如果你认识模糊,误把旁边的石头当西瓜,一刀切下去,你就不但吃不到瓜,还会劳命伤财。从宏观角度看,十大成果就为我们参事工作文史馆工作提供了十大切入点。从微观角度看,每个成果又包含若干方面,每一个方面又有很多点,每个点里面又包含多个方面。那么,参事工作文史馆工作的切入点也就呈现多层性、丰富性的特点。也就是大瓜里面有小瓜,瓜内有瓜,你想怎么切就可以怎么切。广阔的空间,任凭你海阔鱼跃、天高鸟飞。比如,参政咨询工作既可以切“一化三基”这个大瓜,也可以切其中一“化”或一“基”,甚致一“基”中的某“点”;文史馆工作既可以切“教育强省、文化强省”这个大瓜,也可以切“为湖南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的湖湘文化”这个大西瓜。还以切其中某一方面、某一点。因为,在“十大成果”中,无论你切入哪一方面、哪一点,都是事关战略和全局的课题。总之,深刻理解和把握了这“十大成果”,我们就走进了推动湖南科学发展的广阔天地,踏上了治省兴湘、富民强省的直接平台,参事工作文史馆工作必将大有可为。
  
  二是要把握参事工作文史馆工作的着力点。着力点就是支点。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地球”。参事工作文史馆工作的支点在哪里?——就在以上十大成果的热点、难点、重点当中。参事工作文史馆工作不可能于同一时间,在科学发展的认识与实践领域全面展开、遍地开花。我们必须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打歼灭战,实现重点突围,并以此为支点发力造势,竭力张扬参事工作文史馆工作,凸显参事室文史馆在推动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促进富民强省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可持续地、全面地促进参事室文史馆科学发展。

来源:湘潮网

编辑:王振华

阅读下一篇

返回石门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