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谢应林 冉永清)风雨涅槃,2010年,当圈居动物园的华南虎在南非接受野化训练即将回国安家,当世人尽情展望“虎啸山川”这幕震撼历史的壮丽画卷,却发现处于金字塔食物链最顶端的华南虎,在华南、华中地区寻找一处“生存与发展”的独居单元(60Km2/虎),却异常艰难。
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俗称老虎、中国虎,中国特有的虎亚种,华南、华中地区森林中大型猫科食肉动物,20世纪50、60年代被视为“四害”之一“赶尽杀绝”,其生存环境也惨遭破坏。1989年,中华土家族“图腾”——华南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为此,国家森业局在全国预备了数个“华南虎再引入项目”的候选地,这些地区均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的以“华南虎、豹等珍稀动物及其栖息地和珙桐、红豆杉等珍稀植物及其群落”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预备候选的地区之一。
其实,湖南壶瓶山自1982年建区以来,就一直在665.7Km2的土地上不懈地坚持华南虎跟踪调研和生存环境的保护提质工作。上世纪80、90年代,全国自然保护区先进个人、原壶瓶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所所长廖先圣,矢志不渝地开展着华南虎调研和保护工作,收集了大量的十分有价值的华南虎粪便、脚印及追踪保护记录,尤其是湘鄂边界十根树的“老虎挂爪印”和北溪河等地“老虎脚印”,充分肯定了华南虎在壶瓶山的留存。
正因如此卓越的工作,1990和1991年,受世界自然基金会派遣,美国猫科动物专家科勒先生和夫人两次到壶瓶山考察,并这样评价壶瓶山:“我非常敬佩你们在老虎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并取得了成功的经验,祝你们在未来的事业中成功!”
2001年以来,壶瓶山在拯救中国虎国际基金会(SCT)协助下,确立并开展了“华南虎及其它大型猫科动物种群与栖息地状况监测”的课题研究,以保护区保护科、科教科和12个哨所(观测站)为工作成员,邀请北京林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和湖南林业厅等机构的动物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投入资金近500万元,先后采购美国Trail Master®被动式、主动式和深圳Wildlife被动式红外线相机及触动式数码相机25台,建成4个微波传输监控塔及监控指挥中心,基本形成较为完备的微波传输系统,并在区内实验区和周边社区开展了梅花鹿、野猪和猪獾等训养繁殖工作,各建养殖场1个,规模养殖分别达300、400、300余头。10年的工作卓有成效,保护区科研监测人员不畏风雨,不惧严寒,坚守野外2600多个工作日,到红外线相机安装线路(监测点)巡护监测次数达3680多人次,记录监测信息卡4030余份,更换电池和胶卷3160多人次,共拍照片8240余张),拍摄了33种野生动物,按拍摄次数多少依次为赤腹松鼠、红腹锦鸡、野猪、豹猫、毛冠鹿、鼬獾和黑熊等。这些长期性的基础性工作为评估华南虎栖息地状况变化获取了珍贵原始资料,为改善华南虎栖息地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华南虎野外放养打下了良好基础。
2005年,中美华南虎栖息地联合考察组到壶瓶山进行了考察评估,2008年,美国动物学博士、明尼苏达动物园华南虎顾问办主任Ronald L.Tilson等6位国际专家及国家林业局野生动物研究和发展中心研究员陆军到壶瓶山开展华南虎野外种群恢复调查。Gary M·Koehler在《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4512项目华南虎现存野外种群的调查》指出:“目前湖南壶瓶山是目前仅有的两处具有合适面积的华南虎保护区之一”。2005年6月、2008年7月、2009年4月外方专家评估认为:基于壶瓶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条件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壶瓶山保护区及周边部分区域共同作为华南虎放养的最好选择地区。
“虎啸山野,山鸣谷应”。目前,国家华南虎野化放归计划进入再引阶段,2010年是对适宜地点进行筛选评估、论证确认的关键一年,不管华南虎再引入项目是否落户壶瓶山,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该区自然保护高度自觉的人们都永远不会放弃拯救华南虎的各种行动,因为他们坚信:壶瓶山就是虎坪山,虎是土家族亘古不变的神圣图腾!
来源:石门新闻网
作者:谢应林 冉永清
编辑:王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