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讲述!茶人向彩霞醉在太青茶韵里——讲述常德茶叶产业女企业家的故事

来源:石门新闻网 作者:向彩霞 张友亮 编辑:王振华 2011-04-29 15:05:25
—分享—
 

石门县太青山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向彩霞在检查发往香港的太青牌“石门银峰”特供茶质量。向喜春 摄

  2001年春,一个茶香飘溢的季节。获悉亏损严重的乡办太青山茶场面向社会招租,虽有多人跃跃欲试最终无人问津的消息后,我的“野心”膨胀起来。

  回家与老公向喜春商量,两人一拍即合,达成了开发茶山的默契与共识。盘掉经营的小店,与子良乡政府一口气签下了1500亩茶园20年的租赁经营合同。

  说干就干。2001年4月8日,我将不到两岁的儿子交给婆婆,拿出家中全部活动资金8万元,带着20名民工上了山。面对大眼小窟窿、摇摇欲坠的土坯房,带领大家上山砍树锯木,下山挑瓦治漏,劈山碎石筑墙。在维修原乡办煤矿遗留下来的一栋加工车间时,恰逢维修民工下屋中餐,突然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刚刚揭开瓦片的屋顶坍塌下来,狼藉一片,我和维修民工们都吓出了一身冷汗。一天晚上,制茶设备突然出了故障,茶场又交通不便,维修人员一时难以上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我打着手电,在悬崖峭壁间,带领制茶工人用背篓一次次地将200公斤鲜叶,背到四公里远的邻县茶厂代为加工,才避免了数千元的损失。

  功夫不负苦心人,茶场经营很快由亏损变成了赢利。

  2001年10月8日,我同时申报注册石门县太青山茶场和“太青”商标。2002年春,我买回25根水泥电杆,当时每根电杆需20人才能抬上山,前后花了一个月时间硬是将电拉上了山。为扩大再生产,咬牙投资数万元,从浙江采购回杀青机、揉茶机、烘干机等现代化制茶机械搬运上山。

  2004年秋,中国残联绽放基金会来石门县考察,授予我场“全国爱心茶叶基地”荣誉称号,考察组成员、香港华阳国际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彦毅先生和我们实现了长期合作,为“太青茗茶”进入港澳等国际高端茶叶市场打开了窗口。

  2007年县经管局支持茶场牵头,组建了石门县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石门县太青山茶叶专业合作社,2008年我被县妇联评为“创业之星”,被县茶叶办、县茶叶协会授予“制茶师”称号。

  自石门县太青山茶叶专业合作社组建以来,社员规模逐步扩大,如今太青山茶叶专业合作社已经壮大到350名社员规模,两幢耗资一百多万元的现代化制茶车间成为了太青山下、沱水河畔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10年,合作社被授予“全市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称号。

  在合作社这面大旗下,茶叶产销统一物资供应、统一质量标准、统一生产技术、统一品牌包装、统一市场营销、统一基地认证、分户管理核算的“六统一分”模式得到普及推广,大家笑称是“懒汉种茶”,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茶叶的产量、质量、效益突飞猛进,吸引了大批年轻的打工者回乡种茶销茶,现全乡茶叶加工厂发展到3家,一度沉寂的山村又热闹起来了。谭村平均每亩茶园收入2009年达到2800元,2010年达4100元,年年步步高升,一年一个新台阶。

  如今,每当我累了倦了,冲泡一杯“太青茗茶”,在悠悠茶香中,观水花旋动,品甘甜鲜醇,顿觉神清气爽。茶,让我的人生变得有滋有味;茶,赋予了我温婉典雅的灵魂;茶,为我搭起了奉献社会实现价值的平台。

  我的选择我自豪。

  【我的梦想】

  我只想让种茶的人有效益,让喝茶的人更健康,扎扎实实把茶叶做成当地老百姓致富的支柱产业 。

  ( 载2011年4月26日《常德日报》二版“茶乡深处访‘佳人’ ——讲述常德茶叶产业女企业家的故事”专题,原题“我的选择我自豪”

  http://cdrb.cdyee.com/html/2011-04/26/node_4.htm)

来源:石门新闻网

作者:向彩霞 张友亮

编辑:王振华

阅读下一篇

返回石门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