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虎钮錞于资料

来源:石门文联 作者:不详 编辑:王振华 2012-04-09 09:46:39
—分享—

  在北京市博物馆“古代战争馆”里,陈列着一件青铜乐器--虎钮錞于,它系湖南省博物馆提供。錞于通高436毫米,椭圆盘首,肩部突出,腹部向下收缩,作椭圆柱形,中空。盘首面径252毫米;肩径310毫米;足径210毫米;钮长180毫米,宽35毫米,作猛虎形。器壁厚3毫米。器身完整,铜色青绿有光泽。这种文物在石门县博物馆现在的馆藏中就有17件。

  关于錞于,《周礼•地官》载,"以金錞和鼓。"郑玄注:"錞,錞于也"。《国语•晋语》卷十一(赵宣子曰):"战以錞于,丁宁,儆其民也"。韦昭注:"椁于形如碓头,与鼓角相和"。形状"圜如碓头,大上小下"近似桶形。錞于顶部中央铸有虎形钮,虎形仰头张嘴,倨牙翘尾。经考证,虎钮錞于是东周至汉代,巴民族的特有乐器。在商周的较早阶段,巴民族是和楚民族并列发展的南方民族。《左传•昭公九年》有:"巴、濮、楚、邓,吾南土也"的话,说明西周时期巴与楚是周王朝南方两个势力相差不远的民族或地区。进入春秋以后,巴人的活动地域逐渐归入楚境,巴民族的一部分留居楚国,并与楚民族不断融合;另一部分逐渐向四川盆地迁移,慢慢与那里的蜀民族融合。战国时期,巴民族是楚国境内的主要民族之一。楚国中心地带的考古发现中,常有巴民族标志的文物出土。 錞于就出土于当时古代巴国所在地,即现在的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等地。

  錞于上的虎钮应与巴民族的历史传说有关。《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载:"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廪君为巴族祖先,唐人樊绰《蛮书》卷十说:"巴氏祭其祖,击鼓而祭,白虎之后也"。古代巴族崇拜白虎,白虎应当就是巴族的"图腾"。

  随葬有錞于的巴人墓,一般都是部落酋长等较有身份的人物。 1972年,四川省博物馆、重庆市博物馆及涪陵县文化馆在涪陵小田溪清理和发掘了三座墓葬。其中2号墓除出土巴文铜器外,又出土虎钮錞于一件,铜钲一件。说明墓主人应有他所号令的士众,他应是巴部族的一个酋长,钲上有二"王"字,可能表示他在巴部族内还是称王的。

  錞于是用绳系钮,悬挂于架上,以击打的方式使其发出声响。长沙马王堆汉墓竹简中就有"击屯(錞)于"的记载。錞于是《周礼》地官司徒中鼓人所掌辖的"六鼓四金"之器。"四金"为錞于、镯、铙、铎,都是用于号令军士行动之器。传说古代巴民族军士"天性劲勇",英勇善战,錞于所发"清响良久","声震如雷"的乐音,正是巴民族军士这一特点的印证。此外,錞于还是巴人祭祀、庆典时的乐器。

  目前,在全国各地出土的錞于大约百余件,石门出土的就有21件,其中15件是在一个窖藏之中发现的,一次发现如此之多的錞于,在考古界也属于奇迹,尤其是这么多的錞于藏于一个地方,说明錞于不是单个用来敲击的古代乐器,据专家考证,现存的完整錞于还可发出洪亮绵长的声音,声音符合古代的音律,能用于演奏。

  湖北编钟在发掘整理之后,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作为中国传统文明的一部分,巴人的錞于其实也是中国传统文明的象征,发掘整理恢复古錞于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及其重大的意义。同时也有着极大的商业意义。

  錞于作为古乐器的研发虽然还没有人实施,但是有关专家一直以来都在进行研究,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作为专项课题研究了多年,他们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研究资料。

  在有关专家的支持下,石门县文联、湖南省音乐家协会和湖北省编钟发展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对錞于的恢复进行专项研究,湖南省音乐家协会提供研制数据,湖北省编钟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制作技术上的攻关,现在,第一批錞于正在试制,将于4月底出炉,试制后,还将进行准确校音,进行试演奏,同时请有关专家进行现场鉴定。

  相信在不久之后,这项沉睡了几千年的珍贵文化遗产将向新世纪的人们发出历史的轰鸣。

来源:石门文联

作者:不详

编辑:王振华

阅读下一篇

返回石门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