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谁来种地”的思考
─来自易家渡镇双桥村农业生产现状的调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城镇化、工业化水平得到了迅速提升,农业人口进城镇经商务工不断增多,农业“老去”现象日益严重,谁来种地,谁来养活中国13亿人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笔者认为非采取综合措施予以改善不可。
一、问题的提出
石门县易家渡镇双桥村地处石门县城东北之郊3公里,辖9个村民小组,657户,2240人,全村国土面积674.2公顷,其中耕地1705亩。农业生产以栽培柑桔、棉花、油菜、水稻、蔬菜为主,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350元。自2005年以来,全村已硬化村、组道路8公里,硬化水渠3公里,修建农家沼气池120口,有2200人吃上了自来水。省道S303延长线、石(石门)新(新铺)公路穿村而过。是一个生产、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小村。全村劳动力1050人,其中男性550人,女性500人,有外出经商250人,外出打工500人,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仅有300人,其中男性120人,女性180人。农业生产基本上由40岁以上女性、50岁以上的男性运作,农村“老去”现象十分严重。不仅如此,农业生产也呈现出不断萎缩状态。全村1705亩耕地有水田1600亩。目前,全村柑桔栽培1500亩,水稻栽培130亩,栽培玉米、红薯、大豆等旱粮作物55亩,有20亩耕地抛荒。全村柑桔生产处于靠天收的粗放经营状态,上世纪八十年代,该村1600亩水田全栽双季稻。现只勉强栽一季中稻。农业生产已成为农民创收的副业。
二、原因分析
农村“老去”现象之所以日趋严重,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田土分散不成形,机械化操作难施展,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大,农民不愿干;二是干农业一年,不如外出打工一个月,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差;三是农民人均耕地少,成不了气候,很难干出事业;四是农业风险大,不是天灾失收,就是贱卖伤农;五是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力度下滑,农业生产处于一种自生自灭、放任自流状态。
三、建议和对策
为解决农村“老去”、农业冷落、农民后继乏人的问题,真正重视“三农”,确保国家粮食、食品安全,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应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非采取非凡综合措施予以妥善解决不可。笔者建议至少要在以下七个方面着力,稳扎稳打,真抓实干,取得突破。
(一)加强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全方位、全过程服务农业。一是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体系建设,在农业办点示范、农业技术培训、指导、种子、农药、化肥、农膜等生产资料的监管,农业机械推广应用等方面下功夫,抓出成效;二是要加强农业专业服务队伍建设.要在农作物病虫防治、抢栽、抢收等方面提供专业有偿服务。三是开展“一村一品”建设,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优化农业生产全程服务,发展“订单农业”、走“公司十农户”,农超对接之路。
(二)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努力使每寸土地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是要加强村庄规划的编制和执行,努力减少非农占地,确保基本农田不受侵占。死守全国17亿亩基本农田不动摇。村庄规划编制、执行好了,不仅能有效的节约土地,还能美化村庄、减少基础建设的投入。二是要加强国土综合整治,改良低产田,达到既提高土地产能,又提高机械化操作水平,减轻农民劳动强度的目的。三是要及时开展好农民老宅基地的开垦复耕工作,90%以上的双桥村村民已在省、县、村道旁等生活条件比较便利的地方盖起了小洋楼。而位于老屋场的老宅基地近300亩土地基本处于荒芜状态,没有发挥多大作用。及时组织开展老宅基地开垦复耕工作意义重大,潜力很大。
(三)开展土地有偿流转,提高农业生产规模效应。要把由各个农户承包经营的分散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达到既增加农产品产能,又能提高农民收益的目的。即外出经商务工的农民安心在外经商务工,在家种地的专心把地种好。
(四)国家要重视农业,努力提高农业抗风险的能力。一是要国家加强宏观调控,进一步提高惠农补贴,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保护价收购价格,真正让农民放心组织生产,有利可图,彻底走出贱卖伤农的怪圈。二是要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事业,提高农民抗风险能力。
(五)国家要加大“三农”投入,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国家要在村、组道路建设、人畜安全饮水工程、水利建设、农电改造升级、农村广播电视事业、通讯设施建设等方面继续加大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要继续开展好农村医保、社会养老保险等工作,提高农民保障水平。
(六)加强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切实解决农民后继乏人问题。国家要认真反思“精英化”教育模式的危害性,大力压缩普高、普大教育规模,扩大职高、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要面向工农业生产一线培养有专业技术的工人、农民。笔者建议,每个县要至少建一所像样的农业技术职业高中学校,让至少30%的孩子专门学农技、爱农业,今后干农业。
(七)加强乡村干部的选拔、任用,切实抓好乡村干部农业技术培训,真正使乡村干部成为农村工作的行家内手。一是国家要特别重视从农业院校毕业生中选拔乡村干部,从源头上解决乡村干部农业实用技术的先天不足。现在,大部分乡村干部,特别是乡镇公务员五谷不分,不懂时节,是农业生产的“门外汉”。这些干部怎能领导、指导农业生产呢?二是要加强乡村干部农业技术培训,使每位乡村干部在知识掌握、更新上做到与时俱进,适应农业生产的新形势、解决新问题。
[编辑 张友亮]
来源:石门新闻网
作者:丁国华
编辑:王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