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石门苏区县历史的专题研究考证
石门县位于湖南省西北边陲,东接临澧、澧县,北抵湖北鹤峰、五峰、松滋,南邻桃源,西毗桑植、慈利。面积3973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70万。
根据《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关于开展全省苏区县认定工作的通知》(湘办〔2011〕53号)所明确的苏区县的基本条件(即有中共组织、有革命武装、有工农政权、坚持半年以上)和我们已掌握的史料及苏区史研究成果,现将石门县为湘鄂西(含湘鄂边)苏区县和湘鄂川黔苏区县的历史,从石门具备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地理环境,石门苏区党政军团组织的隶属关系,石门苏区工农政权及革命武装,石门苏区人口面积及存在时间,石门苏区建设,石门苏区历史贡献等方面考证如下: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石门县具备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苏区)的政治地理环境
石门境内壶瓶山脉为武陵山脉北系,蜿蜒石门、桑植、鹤峰、五峰、长阳、松滋、宜都、慈利、大庸数县,山高谷深,地势险峻复杂,为兵家必争之地。贺龙元帅在《湘鄂西初期的革命斗争》中称该地区“进可以东出湘鄂中部,西入四川,南下贵州;退可以据以固守,生息发展”。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石门县远离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军事中心,反动势力薄弱。中共石门地方组织成立早,并组织发动群众组建农民协会、工会、妇女联合会、儿童团等革命团体,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和武装暴动(如年关暴动、南乡起义)等革命活动。因此,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无论是政治环境(群众基础、革命领导力量、革命干部骨干因素、远离国民党统治中心等),还是地理环境,石门县都非常适宜开展革命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苏区)。红二军团(红三军)政委、湘鄂西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共湘鄂西特委书记邓中夏曾说,石门及鹤峰、五峰、桑植、长阳等苏区是“国内革命战争一好根据地”。
二、石门苏区中共组织、工农政权、革命武装、青年团组织隶属湘鄂边苏区、湘鄂西苏区、湘鄂川黔苏区管辖
石门县的中共组织、工农政权、革命武装、青年团组织成立早,隶属关系清晰有序。在苏维埃历史上,先后隶属湘鄂边苏区、湘鄂西苏区、湘鄂川黔苏区管辖。
1、中共组织。中共石门县地方组织——特别支部于1926年初成立,袁东藩担任书记。到1926年11月,中共石门县特别支部升格为中共石门县委。从1926年初至1932年春,袁东藩、张仲夷、伍伯显、舒玉林、张仲平、张海涛、曾庆萱、陈奇谟等先后担任中共石门县委书记。此后,在县委领导下,中共基层组织在全县各地建立起来了,先后成立了7个区委、36个党支部。史料显示,中共石门地方组织隶属湘鄂边苏区、湘鄂西苏区和湘鄂川黔苏区党组织管辖,即先后隶属于中共湘西特委、中共湘西前委、中共湘鄂西前委、中共湘鄂西特委、鹤峰中心县委(鹤峰中心县委于1930年2月成立,由汪毅夫任书记。鹤峰中心县委总管桑植、鹤峰、五峰、长阳、石门等县党务,负责领导湘鄂边根据地的各项工作。)、中共湘鄂边<分>特委和中共湘鄂川黔省委等管辖。
2、工农政权。石门县工农政权,在湘鄂西(含湘鄂边)苏区时期,名叫石门县苏维埃政府。在湘鄂川黔苏区时期,称石门县革命委员会。石门县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于1929年8月。从1929年8月至1932年春,石门县苏维埃政府,先后隶属于湘鄂西联县政府、湘鄂边五县联县政府、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石门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于1935年春。从1935年春至1935年11月,石门县革命委员会隶属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管辖。
3、革命武装。石门县的革命武装是在贺龙及红军的直接指导下组建、巩固和发展起来的。1928年5月,石门南乡起义后成立了湘西工农革命军第四支队,并形成了以太浮山为中心、纵横石门临澧桃源慈利4县200多里的武装割据局面。1929年8月,石门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组建了石门县游击大队和石门县赤卫大队。在湘鄂川黔苏区时期,石门县革命武装(25个区乡游击队约80余支8000余人)属湘鄂川黔省军区大庸军分区(即第一军分区)管辖。
4、共青团组织。1926年10月,由晏碧敬任书记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石门中学支部的成立,标志着石门县的革命青年有了自己的组织。石门县青年团组织隶属共青团湘鄂西特委(1930年12月至1931年5月)和共青团湘鄂边特委(1931年7月至1932年10月)。1930年,团湘鄂西特委“特指定三人在石门组织特委巡视员办公处,指挥湘西各县工作”。到1931年,石门苏区青年团组织为特区委,下辖五个支部,拥有团员33人。
三、石门苏区工农政权成立时间早、坚持时间长
1、石门县苏维埃政府。1927年11月,毛泽东在湖南茶陵组织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工农兵苏维埃政府。1928年5月,石门南乡起义爆发,实行一切权力归农会,并提出建立苏维埃政权。1928年8月25日,中共湘西前委书记贺龙在石门县磨岗隘主持召开前委、特委、石门县委联席会议,决定在磨岗隘建立石门县苏维埃临时政府,拟定曾庆萱为主席,机关设磨岗隘万寿宫。1929年8月,石门县党组织在贺龙红四军的帮助下,在泥沙区的泥二垭正式成立石门县苏维埃政府。1929年8月至1932年春,刘滋吾(即刘植吾、刘勋树)、陈奇谟、易法琛、汪毅夫、陈奇谟、陈湘翘、陈奇谟等先后担任石门县苏维埃政府主席。石门苏区鼎盛时期,即湘鄂西苏区时期,石门县苏维埃政府下辖11个区苏维埃政府和48个乡苏维埃政府。
2、石门县革命委员会。在湘鄂川黔苏区时期,石门县在红军的支持下于1935年春成立了革命委员会。石门县革命委员会领导石门苏区的革命斗争直至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离开石门苏区长征。
四、石门苏区革命武装斗争坚持时间久
从1928年2月贺龙、周逸群进入石门境内指导革命斗争(石门南乡起义)开始,至1935年11月,任弼时、贺龙、肖克、王震、关向应、夏曦、袁任远、许光达、廖汉生等领导红二、六军团离开石门苏区长征,石门苏区党政军民坚持武装斗争长达7年之久。
湘鄂边苏区和湘鄂西苏区时期,石门县不仅组建了革命武装—县游击大队(队长杨万柳)和县赤色警卫队(队长陈昆山),而且还有20支区乡游击队,拥有队员1500多人(《石门人民革命斗争史》(1925-1949)第128页)。
湘鄂川黔苏区时期,石门县成立了80多支游击队,有队员8000多人。
石门苏区革命武装配合主力红军开展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发生在石门境内有较大影响的战斗有石门北乡鏖战、土地垭之战、夹山之战、白沙渡瓜子峪之战、石门苏区反“围剿”等。黄鳌(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贺锦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第一师师长)、曾庆萱(中共石门县委书记、湘鄂边游击司令)、陈昆山(石门县赤色警卫队队长)等在上述战斗中英勇作战壮烈牺牲。石门苏区的革命武装斗争有力地支持了湘鄂边苏区、湘鄂西苏区和湘鄂川黔苏区。
五、石门苏区工农政权不仅管辖人口多、面积广,而且实现了有效管理
从1929年8月至1932年春,在石门县苏维埃政府领导下,先后建立了泥沙、白竹垭、古罗、渫阳、磨岗隘、苏家铺、泥沙、太平、子良、南圻、一区(县城易家渡、二都坪)等11个区苏维埃政府和耍武、刘家坪、后路、官庄坪、雁池、磨岗隘、杜家岗、袁(沿)市、中坪、水南渡等48个乡苏维埃政府,全盛时期除南乡外,涉及现有19个乡镇中的17个乡镇,即南北镇、壶瓶山镇、东山峰管理区、所街乡、罗坪乡、雁池乡、磨市镇、维新镇、子良乡、太平镇、三圣乡、皂市镇、易家渡镇、二都乡、白云乡、新关镇、县城区(楚江镇)等,达到89.4%。其时,石门县苏维埃政府直接领导下的人口达21万多(《民国石门县志校注》第179页《中华民国三十一年石门县各乡等级保甲户口数表》记载,1932年石门县人口总数为32652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3%以上。贺龙红军和石门县苏维埃政府、石门县革命委员会对辖区内的政治、经济、军事、人口、文化、卫生等以开展土地改革、颁发文件布告、任命干部、签发通行证、印发教唱红军歌曲、书写宣传标语、建立医院、创办红军列宁室等方式,实现了有效管理。
六、石门苏区工农政权开展了土地改革和财政、卫生、文化等建设
1930年春,石门县苏维埃政府根据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土地问题决议大纲》在28个乡进行了土地改革。清官渡乡苏维埃政府按照土地分配办法,没收了刘帝臣、唐超会等17户豪绅土地,分给无地农民,农民每人分得了3-4石谷的田地,当年收种了一年。水南渡乡每人分得了6石7斗谷的田地。同时,县、区、乡苏维埃政府还开展了财政、文化、卫生(建立了石门县游击队后方医院)等各项建设,为石门苏区的巩固和扩展创造了条件。
七、石门苏区为湘鄂边、湘鄂西、湘鄂川黔苏区的创建、巩固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
石门苏区是红色摇篮。在血与火的斗争中,石门苏区为中国革命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党政军骨干。贺龙、周逸群、邓中夏、段德昌、任弼时、肖克、王震、关向应、夏曦、袁任远、许光达、廖汉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率领红军在石门县南征北战,领导和指导石门苏区的各项工作,在石门县境内留下了大量的红色革命遗迹(包括红军标语、烈士坟墓、战斗遗址、红军驻地等)。
石门苏区为红军和湘鄂边苏区、湘鄂西苏区、湘鄂川黔苏区输送了一批优秀干部。如红六军副军长陈寿山、红三军八师师长覃甦(苏)、红三军九师副师长覃正格等;龙在前、陈奇谟、刘植吾、吴天锡、易法琛、贾国湘、杨万柳、盛联熊、伍伯显、陈寿山等石门人担任过五峰、鹤峰、长阳苏区的党政军主要负责人;龙在前还曾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特派员、湘鄂边五县联县政府代主席、湘鄂川黔省政府肃反委员等职;石门籍红军中有一批人成长为中共高级将领,如李元明(曾任解放军炮兵参谋长、军委炮兵顾问、少将)、郑国(曾任福州军区政治部正军职顾问、少将)、王庆华(曾任北京军区炮兵副司令员)、黄彬(曾任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覃正登(曾任青海省军区副司令员)、文连高(曾任广州军区42军副军长)、许宪章(曾任64军副军长)、郑安心(曾任河南省军区副军职顾问)、伍银德(曾任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等。
石门苏区人民拥护红军、支持红军、参加红军,为红军提供了大量的兵员和军需物资。在红军转战、出击石门,数次占领石门县城期间,万余名石门儿女参加了红军。仅红二、六军团集结石门整训扩红期间(1935年9月至1935年11月上旬),就有3000多名石门人参加红军,并组建了石慈、官铺、石门三个独立团。石门苏区为湘鄂边苏区、湘鄂西苏区和湘鄂川黔苏区的创建、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牺牲。据不完全统计,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牺牲的有名可查的石门籍红军烈士有2000多名(洪湖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烈士墙刻有石门籍烈士姓名1009名、遵义红军烈士陵园红军英烈墙刻有石门籍烈士姓名310名),其中团级以上党政军干部近30人。曾任中共石门县委书记、中共鹤峰县委书记、鹤峰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共湘鄂边特委秘书、红二军团独立团政治部主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的石门人伍伯显在其回忆录《猎人闲话》中写道:“石门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斗争中,前后牺牲共产党员干部100余人,农民死1500余人,参加红军战死有万人。”
新中国成立后,石门县被明确为老革命根据地和苏区。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南方革命老根据地访问团常德分团团长孙云英(时任常德行署副专员)率队慰问石门老区。 1952年,石门县被湖南省民政厅确定为革命老根据地。1956年,石门县又被湖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根据地慰问团认定为一类革命老根据地。1997年6月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中国老区促进会编印、江泽民题写书名的《中国革命老区》和由湖南省革命老根据地经济开发促进会编写,周强、徐守盛作序,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的《湖南老区》将石门县明确为革命老根据地。在由江西、湖南等10省区党史部门的党史工作者参加编纂、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中国苏区辞典》中石门苏区有一席之地。2010年,在由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负责研究撰写的《湖南省苏区县历史研究报告》中,石门县属于革命老根据地的苏区县,即湘鄂西苏区县、湘鄂川黔苏区县。
综上所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石门县有中共组织,有工农政权(县〈区、乡〉苏维埃政府、县革命委员会),有革命武装,工农政权和武装斗争坚持了半年以上,工农政权管辖的人口和面积分别在60﹪以上,进行了土地改革和财政、文化、卫生等建设,为湘鄂边苏区、湘鄂西苏区、湘鄂川黔苏区培养输送了大批干部和红军,是其重要的兵员地和军需物资供给地,万余名石门人参加红军,其中有2000余人牺牲,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牺牲与重大贡献。石门县完全符合湘办〔2011〕53号文件所明确的苏区县基本条件和1979年6月24日民政部、财政部在《关于免征革命老根据地社队企业工商所得税的通知》中规定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根据地的划分标准(即“曾经有党的组织,有革命武装,发动了群众,进行了打土豪、分田地、分粮食、分牲畜等运动,主要是建立了工农政权并进行了武装斗争,坚持半年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苏区、革命老根据地,是湘鄂边苏区、湘鄂西苏区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和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石门县史志办主任 张吉全)
[编辑 张友亮]
来源:石门新闻网
作者:张吉全
编辑:王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