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杨万龙:政府培育社会服务,为老人幸福埋单

来源:石门新闻网 作者:杨万龙 编辑:王振华 2012-12-06 10:26:15
—分享—

  

 

全国老年办专题政策调研文稿

  政府培育社会服务,为老人幸福埋单

 

  ——石门县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述略

 

  杨 万 龙

 

  石门地处湘西北边陲,是全省37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之一。截止2011年底,全县总人口68.91万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达12.17万人,占总人口的17.66%;80岁以上的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4.89%。12.17万老人中,农村老人9.7万,占79.78%;百岁老人9人;农村留守老人3.6万人;生活不能自理老人0.95万人;半自理老人2.4万人;生活困难老人3.4万人(其中五保老人5886个),老龄化形势非常严峻。多年的实践使县政府领导认识到,老龄化问题不仅仅是各个家庭的问题,而是与县域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密切相关。一个负责任的县政府,必须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为老人幸福埋单。

 

  (一)构建养老组织指挥体系,形成全覆盖的工作网络。调查发现,被动的、传统的、行政的工作方法已经很难推动老龄工作的科学发展。为此,他们审时度势,在县几大家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以健全养老组织指挥体系,形成全覆盖的工作网络为突破口,使老龄工作在领导力量上切实得到了加强。一是强化县老龄委的领导力量,健全了由县委副书记、县长任老龄委主任,县委专职副书记等3名常委和1名副县长任副主任,县直有关单位和乡镇老龄委主任为成员的组织指挥系统。二是强化乡镇村(居)的基层领导力量。全县25个乡镇区、农林场都建立了老龄委和老龄办,有专人负责。现已建立乡、村两级老年协会456个,成为老龄工作有力的抓手。三是县直120个科级单位都设立了老龄办,明确了分管领导,配齐配强了工作专干;四是组建了10大老年社团,凝聚了现代科技、人文社科、文化娱乐、体育保健、生活艺术等方方面面的老年专业人才,形成了由数千名离退休干部职工为骨干,辐射全县各地的涉老工作方阵,这是老龄工作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基本形成了县、乡(镇)、村(居)、组上下贯通,工、农、商、学全面覆盖的老龄工作网络。

 

  (二)构建物质养老保障体系,配套多功能的抗险机制。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他们按照《国家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着手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完善参保缴费激励机制,通过多类型的养老保险部门,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并按照国家政策规定适时提高退休职工养老金标准,向专门机构和有关企事业单位购买服务,使离退休干部和社会老人分享经济社会发成果,基本形成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专门机构养老三位一体的多功能抗险机制:一是县政府每年投入的养老、医保资金不断增加。2012年,全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领取人数已有10多万人,每月发放资金近600万元,企业、机关事业保险领取人数15000多人,每月发放养老金2000多万元,所需配套资金全部纳入了财政预算;农村老人从今年开始,住院只需缴纳200元的起付费用,其他费用全免,大大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二是老年优惠政策所需资金和工作经费得到保障。2012年预算达到260多万元,用以兑现老年福利优惠政策(包括高龄津贴150万元、公交车补贴50万元、居家养老服务费60万元以及工作经费5万元);三是每年从福彩公益金中调剂30万元以上支持养老服务示范点建设、乡村老年协会基础设施建设和活动开展;四是整合部门资金,缓解老龄事业活动经费短缺。2010年县委、县政府主办的“敬老月”系列活动,就是由县民政局、老干局、财政局、住建局、人口计生局、人社局等单位共同筹措20万元,确保了活动圆满成功。此外,他们还建立了一批老年福利机构和慈善养老超市,组织了2100多人的民间助老服务志愿队,先后有个体工商户和企业老板为县慈善超市捐赠老年人生活用品折合人民币近20万元,惠及2.6万老年人。皂市镇碧云山庄老年福利中心由农民孤儿崔碧云个人创办,两年多来,开展了一系列养老服务活动。如组织全村40多位老人春游五雷山;教老人跳健身舞,举办红歌演唱会;还配备了“爱心敬老送诊车”,村里老人遇到紧急情况,拨通崔会长电话,他和他的“小面包”就免费送老人到医院就诊。

 

  (三)构建老年权益维护体系,营造强有力的舆论氛围。尊老维权需要舆论支持。县政府把维护老年弱势群体的权益纳入宣传的主要内容。一是常年普法,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工作部署;通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执法检查分项宣传;组织志愿者到社区当面宣传,每年发放宣传资料上万份;二是举办“敬老月”活动重点宣传。采取挂横幅、贴标语、办论坛、出专集,在电视台播放专题片,弘扬尊老爱老美德;三是利用各种宣传管道传递养老服务信息。每年利用各种网站和刊物、报纸等平面媒体宣传老龄工作600余次;四是要求县直部门积极跟进。县民政局从自身做起,积极倡导孝亲文化,要求全局80多名干部职工每月回家看望父母一次,并把每年给父母生活费2000元作为评价干部职工整体素质的重要指标;县交警大队发出文字通知,要求每名干警“牵手”一名空巢老人,实行结对帮扶;县卫生局2012年1-5月组织乡镇卫生院完成了59829人的体检任务,免费金额达778万元;县文广新局指导基层老年协会组建文艺宣传队31支,并支持老年协会建立图书阅览室412个;县司法局每年都对侵害老年人权益的问题进行专项调查,要求每年至少办结老年人维权案件30起。

 

  (四)构建老年人才开发体系,拓展献余热的广阔平台。养老服务除了提供物质保障,维护合法权益外,还要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使之余热生辉,心境愉悦。早在2005年他们就斥资近千万元,建起了县老年活动中心,为石门老年大学和各大涉老组织,提供了良好的教学与办公条件,使老年人创先争优,奉献余热有了广阔平台。现在,全县已有2300多名老人被各大涉老组织吸收为会员或参加了老年大学学习。经过老年大学培训和各涉老组织历练,广大离退休干部和社会老人的智能得以深度开发,一个个老年社团办得红红火火。县关工委除了完成上级规定动作外,还搞了创建“道德银行”、开展“百童千诗颂中华”、编印《未成年人教育与保护工作手册》等自选动作,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石门老年大学建校五年,先后获得了“湖南省老年大学示范校”、“湖南省先进老年大学”、“全国老年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等殊荣;县老科协及其所属的一些分会组织先后被评为省、市“优秀民间组织”;县老年书画诗词协会在完成国家“诗词之乡”创建任务之后,又参与创建湖南“书画之乡”,在2012年6月于石门召开的湖南省“书画之乡”创建工作现场会上正式授牌,成为全省第一个“书画之乡”;县老摄影家协会在建党90周年之际,举办《缅怀革命先烈,建设现代、活力、生态石门摄影展》,不仅为打造“三个石门”进行了成果展示,还为石门“申苏”提供了重要史证。县社科人文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与老年大学研究所联手申报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面向全国招标的重大理论研究课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企业作为》,一举中标。经过连续8个多月的调研,撰写了专题论文和报告文学15篇,经过专家小组严格评审,顺利结题,并荣获优秀课题一等奖。其中,11篇专题论文和报告文学收入了《建国60周年中国管理科学成果荟萃》大型智库,课题总报告还荣获了“建党九十周年中国管理科学最佳科研成果奖”。据不完全统计,通过老年人才开发,全县退休干部中已有48人被原工作单位返聘上岗,68人自主创业办实体。伍福支、王秀兰、覃业荣等退休干部在老年大学实现了从学员到教师的华丽转身;杨代漳、盛忠汉、龚敏龙等自学电脑,已成为现代信息时代的实用人才;陈荣教、覃道武、徐欣进、陈细彬、伍占元等30多名离退休干部挑战自我,著书立言,成果丰硕。陈荣教编纂的《寰宇人杰:毛泽东的故事》、陈细彬出版的个人诗集《湘北纪事》,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反响。现在,石门的老年人正焕发精气神,续写第二春,奉献余热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由于石门县政府着力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为老人幸福埋单,自2006年以来,连续5年被评为全市老龄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被评为“全省农村五保供养先进县”。同年,该县子良乡敬老院获市级“文明敬老院”称号并被评为全市“十佳敬老院”;2010年、2011年该县老龄工作连续评为全省先进单位,并作了经验介绍。2011年,该县民政局被评为“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县老龄办主任杜登庆被国家人社部、国家老龄委授予“全国老龄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在今后的日子里,他们将再接再励,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真正实现大山里的“深度老龄化”突围。

 

        [编辑 张友亮]

来源:石门新闻网

作者:杨万龙

编辑:王振华

阅读下一篇

返回石门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