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报告文学/孙昌喜:长岛人歌动地诗

来源:石门新闻网 作者:孙昌喜 编辑:王振华 2014-05-28 17:01:54
—分享—

  题记:

 

  “山影重重,水也重重;山在水里藏,水动山峡中。山上云雾旧,水中沉旧梦。千载历史随水逝,万户村庄难寻踪。只道上帝造物奇,更叹人手夺天工!水何澹澹山岛秀,光阴不止水无穷。”当人们漫步在风平浪静、盘旋曲折的皂市水库堤岸欣赏着无边美景的时候,已经没有人知道这里曾经是什么样子、曾经在这里发生过什么、它是怎样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本文作者依据翔实的历史资料,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用几近犀利与幽默的笔触,去回溯那一段四万移民大迁徙的波澜壮阔的岁月。

 

  长篇纪实报告文学

 

  长岛人歌动地诗

 

  ——皂市水库移民前期工作纪实

 

 巴山夜雨(孙昌喜)

 

 

  第一篇:科学决策三步曲

 

  唐代豪放浪漫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描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潜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乃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讲的是自然界的蜀道处处有难关,打通蜀道的代价与凶险,隐喻了人生探索之路的曲折和艰难。皂市水库移民拆迁在某种程度及意义上大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感。

 

  在无奇不有的大千动物世界中,所有的动物都具有强烈而高超的护巢反应和功能。戳坏了鸟巢,力弱的鸟类会长久哀鸣聒噪不已;侵优了蜂窝,愤怒的蜂群会群起而攻之,宁愿付出自己生命的代价;就是平常草木连根拔起,也要劳神费力,委实不易,何况是搬迁世代祖居、参差不齐、复杂难缠的庞大移民群体!

 

  湖南石门皂市水库淹没面积达54平方公里,淹没及影响区涉及石门、慈利两县的15个乡镇、100个行政村,初设规划搬迁安置人口38589人,是国家“三峡工程”的摸拟项目,是湖南省屈指可数的重点水利工程。其库区移民是新中国成立后常德市最大规模的群体搬迁,也是有史以来石门县前所未有的壮举。

 

  可以想象,四万山民大迁徙,拆掉搬走的不单是房屋、家具,而是他们祖祖辈辈殚精竭虑、费尽心力建起的世代家园;即将离去的是他们掩埋先人、生儿育女、辈辈繁衍生息的情山命水;永远分开的将是他们同根生长、情同手足、相濡以沫的邻里之亲;生生割裂的是他们对故乡故土的依恋和唯有梦中才能再相见的血泊之地。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开始规划、期盼,到二十一世纪初期得以落实重建,库区基本停止了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群众大多放弃了生产生活环境改善,在经济缓慢发展的处境中磨砺支撑了四十多年。然而,特殊历史时期内形成的项目补偿标准和条件与库区移民搬迁安置的美好愿望之间的反差,显然是一个在地、一个在天。在这种“两手提只篮——左难右也难”的现实条件下,实行和谐稳妥大移民,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循,也没有现成的“蓝本”可以拿来照抄。世间本无路,路是人走出来的。石门县的决策领导层率领众多项目攻关者,以“成功者决不放弃,放弃者决不会成功”的坚定信念,找到了开启移民心扉的金钥匙,打开了一条“可以横绝峨嵋巅”的皂市水库和谐大移民的路。

 

  在前期实践中大胆探索,逐步掌握皂市水库移民拆迁的合理化路径。

 

  首先,从早期建库拆迁中吸取有益的经验。

 

  石门县虽然地域偏僻,山多平地少,但对兴修水利工程并不陌生,且有较长的历史。据清同治七年编修的《石门县志》记载,在1868年“南乡有垱八、泉十三,南乡有泉七、垱十三,北方亦有泉三处”,民国31年即1942年,时任县长曾新民曾督修蒙泉老垱。到1949年止,全县已有山塘18052口,溪河坝2398座,泉井2543眼。1950年,县人民政府成立塘坝修建委员会,县长康日新任主任委员,实行“小塘扩大、浅塘挖深、加固整漏、无塘新建”方针,3年间整修堰塘9189口、河坝551座,新建堰塘450口、筑坝230座。自1953年起修建中小水库,到1989年,全县共修建中小型水库不下于50座。兴修水利的习惯与共识,为修建皂市水库奠定了较好的舆论和群众基础,提供了一定的历史经验,可以从中吸取一些相同的有益部分。

 

  ——投资主体不同,组织方法基本相同。1953年冬至次年春,花薮区投工投资建成全县第一个小(Ⅰ)型花寺水库;1958年10月至次年1月,在白洋湖乡粟树嘴投资202.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5.61万元)建成第一个属于中型的首桥水库(原名超美水库)后,连续修建了寺垭、双红两座中型水库;1974年9月,县委调动蒙泉区和全县其他10个非受益地的劳力5万人在牛角垱斩断道水兴建当时全县最大的蒙泉水库。其所建水库均以地方筹资筹劳为主,国家予以适当支持,且全部由地方组织修建。

 

  ——历史环境不同,目的意义大致相同。当时是计划经济时期,也是时兴“一平二调”的年代,虽然地方政府具有很强的号召组织力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最终是群众兴建水利的愿望和热情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长期积累的习惯和基础,促进了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对修建皂市水库目的意义的认同与赞成。

 

  ——建设规模不同,拆迁后果情况相同。首桥水库库内淹没耕地927亩,移民117户、513人,拆迁房屋46间;蒙泉水库库内淹没面积5524亩,移民609户、2724人,总投资2083.5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71.6万元,地方自筹141.29万元,农民劳动积累1470.7万元;位于西北雁池乡杨柳片金坪村的里山河水库1975年7月9日在没有列入国家基本建设计划的情况下,由磨岗隘区组织所辖6个公社为1.8万劳力动工修建,1976年2月10日坝体竣工,1977年追加列入国家基建项目,灌区工程得以逐步配套,其库内淹没面积1002亩,移民192户、907人,拆迁房屋675间。其他水库修建规模不等,形式大致相同,其移民拆迁后基本上在县内或本土以“土”安置,通过长期定居,均与当地融合,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县内众多中小型水库修建中的移民拆迁,为皂市水库移民安置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其次,从“他山之石”中借鉴拆迁安置模式。

 

  ——国家出台了水库移民的专用法规。根据建国以来兴建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不同于其他工程建设征地的特点,因水库淹没影响面积大,少则几平方公里,多则几十几百平方公里;征地移民多而集中,少则几千,多则几万、几十万上百万,在安置上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远大于其他工程的征地移民,国务院于1991年2月以74号令颁发了《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它总结过去40年的经验教训,在遵循《土地管理法》的前提下,对水库移民的若干方面作了有针对性的规定,为长期拖而未决的皂市水库修建提供了政策指南。

 

  ——总结历史经验,水库移民明确了基本方针。1984年国家在研究三峡100万大移民时,总结30年来水库移民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水库开发性移民的基本方针,即:水库移民工作必须从单纯安置补偿的传统做法中解脱出来,改消极赔偿为积极创业,变救济生活为扶助生产。移民安置与库区建设结合起来,合理使用移民经费,提高投资效益,走开发性移民的路子,帮助移民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工副业等多种经营,着力提高移民自身发展能力,支持他们开发创业。开发性移民方针的核心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采取经济的、技术的、工程的措施,组织移民开发自然资源,发掘潜在的生产能力和发展二、三产业,为移民提供劳动对象(生产资料)和就业机会;同时进行移民安置区基本设施配套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使移民具有可靠的经济来源和稳定的经济收入,逐步达到和超过原有生活水平,直接或间接分享项目效益,其合法权益能得到充分保障。这一宏观性的基本方针印证了石门县早期水库移民的成功经验,使皂市水库移民拆迁安置有了充足的底气。

 

  ——三峡及江垭水利工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移民管理模式。三峡工程全部由国家投资,是举世瞩目的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效益,其移民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省(直辖市)负责,以县为基础的管理体制;慈利江垭水库由国家委托水利部和湖南省以及世界银行贷款共同投资,其移民管理实行政府领导、部门主管,业主参与、分级负责、县为基础,为皂市水库多民拆迁安置提供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模式,为皂市水库创造性开展移民拆迁的参照“蓝本”。

 

  其三,从前期拆迁安置实践中摸索经验。

 

  在国家对皂市水库项目尚未正式立项,新的移民政策即《湖南省大中型水库移民条例》尚未出台之前,石门县决策层以历史经验、外地做法为参照,敢为人先,大胆实践,进行了皂市水库前期拆迁安置的成功尝试。1999年1月12日,县重点办牵头,对皂市水库坝区按照“近距挪移、本土安置”模式开始首批移民,对皂市镇皂市村9个组12户40人采取临时过渡方式,两次搬迁完毕,在皂市大桥桥头建立了第一个安置点。同年2月7日,对皂市水库坝区展开第二批移民。皂市镇女仙桥村1组20户64人成功搬迁至本镇鸡爪山村,建成第二个移民安置点。2001年4月,县移民局成立后对水阳坪滑坡治理影响区内的23户74人实施第三次移民搬迁,全部安置在皂市村10组的砖儿桥安置点。同年6月15日至30日,在政府调研员龙文哲、石门县首任移民局局长陈清泉带领下,移民局工作人员偕同皂市镇移民工作站人员对十家坪村72户、249人通过二次搬迁,分别安置在本镇林家岗、桅岗两个移民安置点。2002年3月,对皂市水库水阳坪滑坡治理影响区余下6户11人实施搬迁,安置在皂市居委会砖厂。同年8月16日,对皂市水库库区邢家桥村5组10户32人进行移民搬迁,分散安置在蒙泉镇下七里村。通过6次小批移民搬迁安置,锻炼了移民工作队伍,为库区多民拆迁安置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不断探索中理顺和健全移民拆迁安置工作体系。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石门所处的“湘北门户”大开,成为湖南省内为数不多的国家重点工程之乡。围绕石门电厂、石长铁路、襄石复钱等重点工程项目,在“争重、支重、办重”过程中,石门县领导层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和建立了一整套全景式的工作机制与体系,并成功移植到皂市水库移民拆迁安置工作中不断加以完善。在库区整体移民工作启动之前,健全了三大支柱体系。

 

  ——形成全集中的指导思想体系。革命导师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列宁全集》第4版第5卷第341页)重点工程、水库移民工作亦不例外,必须有科学先进的理念、明确的指导思想为先导。从1993年起,石门县委、县政府在一系列重点工程建设中,就提出并形成了“三句话”、“八个字”的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的指导思想,贯穿于全县整体工作中,这就是“一切为了重点工程,一切服从重点工程,一切服务重点工程”的思想理念和“支持、配合、服务、协调”的工作方针,由此形成了全县上下“想重点工程之所想,急重点工程之所急,为重点工程之所为”的良好氛围,从而使皂市水库移民拆迁自始至终按照“移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稳步推进,全县各界积极主动参与。

 

  ——建立全覆盖的舆论宣传体系。毛泽东同志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非常中恳的指出:“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者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群众知道了真理,有了共同的目的,就会齐心来做。”“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这是一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艺术。”阐明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极端重要性。皂市水库移民是一项极其复杂细致的群众工作,没有强大的舆论宣传态势,没有庞大有力的舆论宣传体系显然是无法进行的。石门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领导者们从长期的重点工程实践中领悟把握这一“秘密武器”,并进行了得心应手的运用。2000年8月8日,以县移民局名义主办的《移民之声》创刊,详细而明确地介绍了“皂市水库概况,兴建皂市水库的重要意义,移民安置指导思想,移民大体步骤”以及以“皂”字幻形而成的刊头设计说明等,同时开动电台、有线电视、《石门信息》报,机 关、社区、乡村党支部墙报、宣传栏等一切舆论宣传工具进行强有力的“战前动员”,其后贯穿于整个移民拆迁全过程。指挥长田玉华用自己飘逸潇洒的书法,以县委县政府的名义无数次书写散发给移民的公开信,把诚挚温馨的移民情结与广大移民群众紧紧拴在一起,赢得了绝大多数移民群众的支持与理解。

 

  ——健全全触角的组织领导体系。在逐步完善的“政府领导、部门管理、乡镇为主、村为基础”的移民拆迁安置工作体制主导下,县委在给予“指挥部”调干用人权力的基础上,为移民拆迁安置指挥部不断充实配备政治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的移民干部,选调移民拆迁工作需要的水利、建筑、工程、财务等方面的专家技术人员,为库区移民和后期开发扶持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与此同时,全县100多个县直相关部门、单位和淹没、安置区的乡镇成立专门的移民工作班子,由“一把手”负总责,参与配合,协助移民工作;乡镇成立移民工作站,由乡镇分管领导兼站长,定专干,给编制,拨经费,将移民工作纳入全年各级班子、干部的政绩考核,以移民工作优劣论褒贬、定升降,使移民工作始终置于全县中心,重点工作范畴。

 

  严格按照依法移民、稳妥移民要求,规范移民拆迁安置的步骤与程序。

 

  葡萄酒酿成后的变酸问题,很早以前一直困扰着酿酒业的业主们。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研究证明,酒质变酸是发酵液体中的细菌在捣鬼。如何既消灭细菌又不影响酒的质量,这是一个难题,巴斯德试用好几种抗菌药物都达不到预想目的。经过一次又一次试验,他发现把葡萄酒加温到55℃,既消灭了细菌,又保持了酒的美味不变,一个困扰酿酒业的难题终于解决了。在今天看来,巴斯德的发现真是太简单了,但是这个有趣的科学试验故事证明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真理:一切发现都是简单的,而发现过程都是曲折的、艰难的。一般人总是只看到结果,看不到发现的复杂过程。

 

  皂市水库移民拆迁安置工作与巴斯德发现并解决葡萄酒质变酸的难题一样,经过了漫长而复杂的曲折过程。由于篇幅关系,这里不打算介绍发现、解决“规范移民、拆迁安置的步骤与程序”的过程,只讲经过多次前期拆迁安置摸索得出来的规范性结果。

 

  ——移民拆迁安置必须遵守四项基本原则。皂市水库移民拆迁安置与其他重点工程不一样,是按特定历史时期、物价水平相对偏低的特殊情况下制订的《湖南渫水皂市水利枢纽初步设计阶段水库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规划报告》的概算进行拆迁安置的,实物补偿标准与现实物价涨幅差距很大,既要稳妥拆迁,又不允许突破概算标准。为此,石门县移民拆迁安置指挥部在充分总结吸取前期移民工作经验教训、经过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皂市水库库区实际,依据一系列相关法规政策,拟订了移民拆迁安置的四条基本原则:(1)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2)移民安置以环境资源容量为基础,与库区建设、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相结合;(3)移民安置规划的实施必须与工程建设同步;(4)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采取前期补偿补助和后期扶持相结合的办法,使移民生活达到并逐步超过原有水平,并将以上内容熔炼概括为“移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移民拆迁安置总方针。

 

  ——人口界定做到三个必“到”。搞好移民人口的界定工作是整个移民工作的关键。水库淹没人口主要表现特征有户在人在,户在人不在,人在户不在以及不同的婚姻关系和长期在外务工等,其界定工作难度很大。对此相应提出了人口界定坚持四个到位的工作要求。首先是移民政策宣传到位。务必搞好宣传发动工作,利用一切宣传场合和宣传工具,开好各种形式的会议,办好各种形式的板报,张贴宣传标语,运用电视、报纸公告,家属亲友转告,电话手机联系,将有关的移民人口界定方面的政策文件精神向库区移民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其次是移民人口调查到户。以乡村为主体,工作组协助,选拔精明能干,业务能力强,有原则性、责任感的人从事到村到组到户的人口调查工作;务必找准被调查人对象,按调查表册内容进行人口调查登记,做到内容完整齐全;表册填写完后,被调查人对自己申报的内容签字认可,村级负责人也要对申报人的内容审核签字负责;以调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人口登记汇总和相关材料收集整理。其三是移民人口界定到人,即按相关政策规定对调查的人口进行界定、确认,拟定移民身份人口确认建议名单进行公示,由被调查村组居民一致认可没有差错后,报送指挥部研究形成移民人口身份确认表。

 

  ——实物复核坚持四条原则。移民拆迁的核心是移民实物补偿,对此确定了四条实物指标复核原则;坚持淹没影响实物指标复核实行乡镇为主的原则;实物指标复核与补偿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坚持淹没影响的实物指标分村概算的原则;坚持其遗留问题处理由集体议定的原则。以此为前提,制定了5项淹没影响的实物指标到户方法和实物指标分类调查表,并对填写实物调查表进行培训,确保调查填表无误。

 

  包括前述内容,石门皂市水库的移民拆迁安置指挥部对整个移民拆迁安置过程中的步骤、程序、方法印制了《释疑》100条,进行了详细规范和操作方法解答,指挥长田玉华在其前言中予以充分肯定地指出:“《释疑》是石门全体移民干部辛勤探索和艰苦实践的证明,是全体移民干部智慧的结晶,是移民干部在移民拆迁安置工作中长期积累的经验和体会的成果。”

 

  历史是一笔财富,规划是一种秩序。石门皂市水库移民拆迁安置摸索形成的经验与方法,为其依法、稳妥、规范移民发挥了不可低估的示范指导作用。

 

 

  第二篇:选帅调将破难题

  

 

  漫漫“争项”路,风雨无阻隔,持续力不衰,十年磨一“剑”。皂市水库项目在人们殷切期盼中沉浮,前期工作在上下力争中进展。当时代的脚步伴随改革开放的节奏,豪迈铿锵跨进二十一世纪的门槛之际,皂市水库的修建已如凌晨冉冉东升的朝阳,露出一抹晨曦;好比躁动于母腹中的胎儿,即将呱呱坠地。然而,号称又一天下第一难事的移民工作,十分现实地摆在了各层决策领导者的面前。

 

  皂市水库规模不如“三峡”大,移民人数没有五强溪水库多,但工程本身特殊,其主要效益不是发电,也不是灌溉,而是防洪,不象其它电站投资,今后可以偿还,资金来源困难;移民任务特殊,需要进行生产安置和外迁的移民比重高、数量大、矛盾多;移民工作环境特殊,时值省内洪江、碗米坡电站相继开工,再加上皂市水库,省市本身移民任务重,还要接受指令性“三峡”移民10数万人。以上特殊性加石门地方性因素,将构成皂市水库移民工作的“三大难”,石门县决策领导层对此有着充足的估计和十分清醒的认识。

 

  同是修建水库,同是国家投资,规模不是特别的大,移民不比别的大型工程多,那么,它究竟有些什么特殊性?让我们在这里把广角镜头的焦距拉近,近距离地扫描追踪一下其难点的历史渊源与环境因素,为以后在移民工作中将要发生的惊心动魄场面与故事解开谜底,作一个必要的铺垫。

 

  皂市水库移民难,难就难在这里是一方神奇的土地,不胜细数的沟壑山林中,布居着成千上万个难迁的“鸟巢”。

 

  石门地处湘鄂边陲,东连澧县、临澧,南接慈利、桃源,西抵桑植、鹤峰,北毗五峰、松滋,位于东径110°29'——111°33'、北纬29°16'—30°08'之间,地形呈弯把葫芦状。皂市水库正置其群山叠翠的腹部。其上游有我国亚热带植物区系中保存最好的“森林资源基因库”之一、被誉为“湖南屋脊”的国家森林公园壶瓶山;中游有共和国开国元帅徐向前题写洞名、水陆相通、已闻名遐迩的“龙王洞”和正待开发的山中迷宫胜景“仙女洞”;下游有被考古界发现并命名为“石门人”的新石器时代人类遗迹和殷商时代文化遗址的皂市石坪村。

 

  在千载流淌不息的渫水两岸,在即将被淹没的52平方公里的广袤山水间,有着数万山民心通于山、情系于水、水乳交融、血肉相连的温馨家园,有着当地群众熟记在心、出口可背村名的90个即将失去的美丽村庄。不妨抄录于此,以兹备忘鉴赏:

 

  金仙阳、银渡水,阳泉马鞍中渡水;阳泉坪、毛家坪,乐坪邓坪官庄坪;水田坪、月光坪,湖坪地坪含水坪;覃家坪、唐家坪,维新下坪是好坪;桐子溪、田家溪,渔儿溪加热水溪;袁公渡、鲍家渡,汽车过河有轮渡;严家山、阳峰山,八户施家天鹅山;丁家峪、藏虎峪,常家汤溪都是峪;广场峪、芭蕉峪,任家覃亮还是峪;望羊桥、邢家桥,普德永新都有桥;万家桥、杨代桥,岩桥木桥都是桥;龚家台、黄家台,辛家台加狮子岩;珠宝街、汲水街,上街大福都是街;梅家湾、商家溪,上庙下庙也是湾;栋青树、重阳树,贾家金岭九间铺;映水寺、百丈坑,大洞龙泉雷柏冲;古城堤、大垣场,螺丝坝加园艺场;金银垭、小河口,十里长滩人难走;枣儿包、樟树阁,南洄北洄都是洄;张家塌、崔家井,夜响庙和老岗岭;青鱼脑、两岔溪,鹤山樟枫下范银;鸡公滩、宜九渡,九岗美胜听铜鼓;杜家岗、榔树垭,河口横铺连湖塔。鸡鸣狗吠炊烟袅,山青水绿美如画。

 

  羁鸟恋山林,池鱼思故渊。在这片飞籽便成林、撒米也生苗的沃土上,在这方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山水间,世世代代背山靠水繁衍不息的土家山民,用勤奋的双手、辛劳的汗水、无以言表的感情,唾垒造就了成千上万个邻里对门闻鸡犬、朝夕相处有笑骂的“鸟巢”,却于转瞬之间要烟消云散、毁巢而外迁,其情可知,其事何其难也!

 

  皂市水库移民难,难就难在祖祖辈辈在这里土生土长的人们有着无法割舍的血脉之“根”,悠长久远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已浇铸凝结成为库区人故土难离的“草窝”情结。

 

  “江西启祖三尺剑,万水千山逐狼烟。挽草插标蛮荒地,生根落地渫水边。暮鼓晨钟香火盛,先考祖妣山间眠。金仙银渡商溪水,水秀山青伴家园。”这是本土民间诗人记述大约600多年前元末明初战乱期间来自江西的流民,辗转千里来到渫河上下两岸及周边插杆为标,挽草为记,自此落脚生根、定居繁衍的情景。其实渫河澧水本土自身有着极为悠久的远古文明和历史。

 

  距石门县城18公里处,位于渫水之滨的皂市镇十坪村,于1958年发现古代文化遗址遗迹。1977年-1981年,湖南省博物馆考古队先后在此进行3次大型发掘,掘地1300平方米,发现一批殷商中期的房屋遗址、陶窖、炼铜炉和平民墓葬,出土了夹沙粗红陶、泥质灰陶、衣泥细土陶以及簇、发笄、鱼钩等小型铜器。1981年,在该文化遗址下层又发现新石器遗址,出土了大量属新石器文化时代的珍贵文物。1991年,又在殷商文化遗址4公里处的燕尔洞发现距今至少9千年以上的古人类化石,后被考古专家命名为“石门人”。在皂市水库淹没区内的维新镇仙阳河南岸,有充满历史迷雾的古城堤;在距皂市水库不远的雁池坪,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址;与其邻近的所街乡,有明代初期修建的添平土司左式千户衙门等。

 

  渫河上下两岸延及相当宽广的范围内,是石门土家族的主要聚居之地。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绵延流传,形成了独特的土家习俗而代代相传。在时令、生产、生活、嫁娶、丧葬、喜庆、礼仪、信仰、兆头预测和禁忌等多方面都有不易改变的传统与习惯。例如:通过兆头来预测吉凶祸福丰歉。正月为一年之始,人们往往多方观察以测一年丰歉:正月初一黎明时,要看什么动物最先噪动。牛动则兆春雨少,猪动则兆猪价贵,麻雀噪兆五谷丰收,乌鸦噪兆包谷高产等;早晨是一日开始,往往以早晨的所见所闻、测一天的晴雨。“进山有雨出山晴”,“早起天无云,日出光渐明”,“早上起霞,等水烧茶;晚上起霞,干死蛤蟆”,“喜鹊树上叫,肯定有客到”等。又如:修建房屋,要平定屋场后才进山伐木,叫“伐青山”,先敬山神后砍树。除中梁外,全部木材砍齐后择吉日请风水先生定向放样下基脚。砌墙完工,择吉日立屋;立屋上梁当日砍伐梁木,砍伐梁木时不能“倒地困山”,要以人扶持上肩、斫去枝叶,由两人一口气抬到新屋场放置于“木马”上盖红布。掌墨师遂立“五尺”于中柱侧,上盖红布以代其师。主人备三牲酒礼交由掌墨师以雄鸡血点酒敬祀鲁班,遂唱颂歌赞梁辞。上梁时抛梁粑粑,抢的人越多越好。再如:行为禁忌甚多。忌挑空水桶进屋,忌用棍棒挑鞋;忌用锄头挑空撮箕进门,意兆咒有人死,不吉利。忌一人一餐饭中吃两个饭,意为“吃饭用了两个碗,死了要埋两个眼”;忌用两支筷子吃泡米儿,否则会死丈母娘;吃饭上菜最忌“三、七、八”的碗数,意指“三碗是叫亡人”,七碗、八碗是骂人“七强八盗”的意思。渗透于生产、生活中的各种习俗、传统,已经约定俗成、根深蒂固,一旦改变便无所适从,尤其是不常外出的中老年人。当地人常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实际上就是这种特定环境中,长期以来已经共同适应了的习俗所形成的一种难以改变的“草窝”情结,很难移植他处。“渫水千载悠悠清,育得代代纯朴民,百姓之恋与土,生息之地情难分”,就是这种“草窝”情结的真实写照。

 

  皂市水库移民难,难就难在40多年的漫长等待,各种各样复杂而特殊的因素构成了皂市水库移民不同于以往也不同于其他工程的严酷现实,移民工作即将面对的是点导火索、捅“马蜂窝”,是一列不易装载也不易拉动的“泥陷车”。

 

  “上马下马,再争取,再上马,皂市水库这四个字喊了整整四十五年”,“这虽然是好事多磨,但终究磨到了,只是磨的时间太长,等的滋味太苦涩了。”——为皂市水库劳心费力整整奔波了15年的现任政协主席田玉华,后来在他的讲话中如是说。在4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皂市水库项目的上层决策攻关者们的确是在不间断地苦苦的“磨”,库区内数以万计的平民百姓也在心上心下、半信半疑地“等”,都在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做着皂市水库上马修建的各种不同的“梦”。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十个指头伸出来不是一般齐”。那些长年累月居住在“鸡鸣桑树颠、狗吠深山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乡村农民,那些“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两脚忙忙走,只为身和口”的普通百姓,大多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要见“岩头过水”的现实主义者,不可能有上层领导、智者阶层想得那么深、那么远,更不可能人人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和“割肉喂兀鹰”的那种无私无我的献身精神。

 

  在急切盼望、糊涂等待的库区群体中,有的穷等40多年,完全是为了一个奢侈的期盼。他们以为国家投资几十亿修建皂市水库,票子会象雪片似的飞到他们手中,到时候狗屎都能算成钱。在政府尚未下达“禁建令”以前,他们就放弃了家园的基础建设。有的苦做40多年,以“过于自信”的心态为自己筑造了一个比较殷实的家业,期待着得到超乎现实的更高补偿。有的放任40多年,怀着一个无所谓的心态,横下一条心,把自己的“无产”之身家“一切交给党安排”。有的则“隐”居于深山峡谷,与世隔绝,不知有“魏晋唐宋”,更分不清自己是淹没区的“线上”还是“线下”,也就无所谓期盼与等待,浑浑噩噩盲然混世度日。面对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群体,以超乎想象、远离现实的低额度实物补偿,欲达到省政府提出的“移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移民工作要求,显然是一道复杂难解的方程式。

 

  结合前期移民工作经验,针对已经充分估计到的种种难题,如何以强劲有力的“内燃机车头”去拉动停靠40余年、已经锈迹斑斑的移民“列车”,成为石门县委、县政府谋划皂市水库移民的首要中心议题,并作出了被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是正确果断的决策:

 

  ——调强将精兵,组建强力“车头”。库区移民是皂市水库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移民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库区的发展、社会稳定,关系到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是否和谐融洽,同时关系到一届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与形象。皂市水库正式批准立项仅两个月,省政府就于2000年9月4日召开研究移民问题的专题会议,会上庞道沐副省长贯彻传达省政府关于皂市水库要力争“早准备、早开工、早受益”和“皂市水库作为新上水库,移民不能留遗留问题”的明确要求。两年后即2002年10月10日,庞道沐副省长又第五次亲赴石门召开皂市水库开工准备暨移民工作会议。

 

  尽管皂市水库工程几经波折,国家尚未正式下达开工令,但国家投资建库的意向已成定局,随着项目实施条件的成熟和石门重点工程重点转向皂市水库,原有的机制和体制已不能适应工作需要。石门县委、政府在组建移民局、调整移民局领导力量的基础上,为加强移民工作领导,于2003年8月25日成立“石门县皂市水库移民拆迁安置指挥部”,由已升任县委副书记、原任分管重点工程及皂市水库项目的副县长田玉华挂帅担任指挥长,县政府助理调研员、移民局局长甘昌强任常务副指挥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杨易,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杨俊,县委常委、皂市镇党委书记陈云谋,县政府副县长王超,县委助理调研员覃事蒲、县政府助理调研员徐进堂,蒙泉镇党委书记岳克己、夹山镇党委书记周常云、维新镇党委书记张树国、磨市镇党委书记覃事君等任副指挥长。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综合组、专业项目组、后勤财务组、安全保卫组、前期工作组、四库联动组及皂市、维新、蒙泉、夹山、二都、易市、楚江、新关指导督导组,有移民拆迁安置任务的乡镇同时成立移民工作站,建立起了一个健全完善的移民工作指挥组织体系,成为石门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强大有力的移民工作“火车头”。

 

  ——选“拼命三郎”,担任首席“车夫”。自古以来带兵打仗、行军作战有“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说法,将之强弱,关乎军事成败。在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则有“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的谚语。“拼命三郎”是梁山好汉石秀的绰号,他不算梁山好汉中的重要将领,可他那种敢于死拼硬打的作战精神却扬名古今。县委、政府领导从数万名公务员队伍中精挑细选一位具有“拼命三郎”风格与精神的人,担任牵引拉动移民“火车”的首席“车夫”自有其深意,亦为此后的实践证明“选准了将,用对了人”。

 

  2001年2月,石门县移民开发局成立,主要工作是上下衔接协调,由性情温和、讲求稳重、有多年乡镇基层工作经验的陈清泉任第一任局长,周训甲、张金键任副局长。随着前期工作的不断推进,移民工作成为热点、难点。2002年元月,县委、县政府对移民局班子进行了调整,任命甘昌强为局长,杨振国、张代圣、张金键、彭兴霖为副局长。同年9月,彭兴霖调离移民局,为充实移民局力量,2002年9月、2003年元月和3月,易陆林、陈平、覃事立先后调入并分别担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纪检组长,配成移民局初期的精干班子。

 

  时年53岁的甘昌强调入移民局担任一把手,并不具有年龄上的优势,但却是最合适的人选。从他的履历可以看出当时县委、政府领导用人的深意。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人,1967年参加工作,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被录用为国家干部,任移民局局长之前,做过两年装卸工人,拉过17年板车,当了近十年县运输公司的“头”,后由县交通局副局长提任县农机局局长。皆因其与板车、汽车、机车结下不解之缘,在拉板车17年的经历中,有9日9夜不下火车货运站的名头,跑烂20多双轮胎底“草鞋”的记录。凭着这股一往无前的“拉车”劲头,被赞誉为群众满意的“车夫”。就是他的这种不畏艰难、吃苦耐劳、不图名利的精神,把他推到了移民局局长的“宝座”上,由其带领最新组合的移民局一班人,到皂市水库移民的大风大雨中去“经风雨、见世面”,接受艰苦的移民工作对共产党员的严峻考验。

 

  ——在“前沿阵地”,鼎足、开车、劈路。“两脉相抱,阳泉阔坦。万户百姓,取渫炊烟。渫水九曲依山流,旋湍一怒出山涧。凝峰对峙苍俊险,碧江倒映一线天”,描述了阳泉坪所处的地理位置与人口居住状况。阳泉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是原皂市区的一个乡,有14个自然村、142个生产作业组,总面积72.46平方公里,人口约11000人,乡政府设在桐梓溪,撤乡建镇后并入皂市镇。因渫水从中穿过,又地处下游,是皂市水库库区的首批移民重点地带。“近水知渔情,近山识鸟音”。为及时掌握了解移民工作进展情况,就地指挥移民工作高效运转,皂市水库移民拆迁安置指挥部便设在了首批移民工作的最前线——原阳泉乡政府所在的桐子溪,与首批移民拆迁重地皂市镇政府就近对接呼应。

 

  2003年古历7月,正是骄阳似火的盛夏季节,皂市水库移民拆迁前线指挥部在破败失修、条件简陋的前沿阵地开始挂牌运作。在指挥长田玉华和副指挥长甘昌强的率领下,指挥部人员白天头顶炽热如火的太阳、忍受令人窒息的高温,深入到移民的田间地头、家家户户,过细地拉皮尺,丈量房屋面积;认真地数树木,清点桔树和实物;精确地计算移民拆迁户应得的补偿资金,耐心地与移民沟通交流,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开始面对有生以来没有受过的谩骂指责,忍受哭闹、争吵的烦恼,费尽口舌进行耐心劝导。晚上,挤住在闷热的房间,借着时暗时明的白炽电泡灯光,挨着挥之不去的蚊虫叮咬,继续着白天没有做完的工作。在那段令人永生难忘的日子里,有3位年过半百的县级领导、20多位科局级干部平起平坐地享受吃苦耐劳的待遇,共度热汗湿透衣背彻夜不干的疲惫时光,其中6位因中暑住院,3个重感冒就医,为打开前期移民工作局面,经受了一次又一次挨打被骂和被群众围困的严峻考验。

 

  当一批又一批久居沿库规定水平线以下的原住民,恋恋不舍地、有的甚至骂声连天、哭天抹泪离开这片再也回不来的时候,我们的移民工作者们把万种委屈化作了一腔同情;当水库竣工关闸蓄水拦住滚滚洪流的时刻,我们的移民工作先行者们的心头只留下无比的感慨与欣慰。当这一页历史渐行渐远,如同水下的村庄永久消失的时候,还有人能回忆起这段短暂而艰难的风雨岁月吗?

 

  作者简介:巴山夜语(孙昌喜),1950年8月生,石门太平镇人,大专文化,中共党员,石门县商务局退休干部。其长期从事县级机关办公室工作,系“湖南省党政办公室系统三十年以上老秘书工作者”,曾被中共常德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授予“常德市四十优秘书”称号。业余爱好文学,已编著出版《石门民间天方夜谭·白话佬》,现为中国社会管理科学研究院文化传播研究所调研员、中国诗书画出版社(外聘)社长、石门县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石门新闻网

作者:孙昌喜

编辑:王振华

阅读下一篇

返回石门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