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日报:石门农民艺术家李育南

来源:石门新闻网 作者:胡红霞 孙昌喜 余娟 周勇军 编辑:王振华 2014-07-17 10:25:31
—分享—

  

湖南日报:2014-07-10/石门农民艺术家李育南

  

    60年不倦唱山歌

  

    唱了60多年山歌,带了30多个徒弟,将石门土家山歌推上了国家级艺术殿堂,得到许多专家、教授赞扬……他,就是已七十高龄的罗坪乡农民艺术家李育南。这位把唱山歌当成一辈子事业的老艺人,今年正式成为省级“非遗”项目石门土家山歌的传承人。

  

    耳濡目染,唱山歌是家传也是爱好

  

    “山歌本是古人留,留给后人解忧愁,张郎出门三声喊,李郎出门喊三声,忧愁抛在九霄云……”石门土家山歌源远流长,有着土家族独有的鲜明个性和特色,它植根于湘西北广袤山野,生动反映了当地民俗风情与生产生活,其声高亢、悠扬,极具穿透力,歌词多用土家方言,是研究、了解巴楚文化与湘鄂土家文化的活化石。

  

    李育南出生在石门县罗坪乡何家湾村一个农民家庭,曾祖父是唱山歌的好手。在家庭熏陶下,李育南8岁就跟祖母学唱小调,土家著名的情歌《灯草花儿黄》、《采菜歌》、《一笔写东南》,他从小就唱熟了。到10多岁,他学会了几十种曲调,包括翻天云、赶骡调、对歌、解歌、十杯酒调、洋芋调、三棒鼓调等。没能考上大学,开朗活泼、悟性很高的李育南成了村里文艺活动骨干。改革开放后,山歌越来越受到重视,当地经常组织各种赛事,李育南的山歌也越唱越好,成了当地“山歌王”。

  

    发扬光大,山歌焕发迷人光彩

  

    2010年,李育南和同乡熊烟玖被常德市文化部门认定为石门土家山歌传承人。为了使石门土家山歌发扬光大,李育南组建了业余文化宣传队,在村里发展山歌手30多人。为组织大家唱好山歌,他骑着单车串门,组织集中练习。李育南家里,也经常挤满前来学唱山歌的人,往往学唱到凌晨一两点。

  

    省内外客人也纷至沓来,李育南和当地民间艺人常常应邀为客人表演。2009年,李育南夫妇代表石门县参加省第三届文化艺术节演出,演唱原汁原味土家山歌《隔山隔岭又隔岩》,赢得听众阵阵掌声。2010年7月,在罗坪乡举行的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中,李育南担任唱山歌的老师。他还为乡里的长梯隘民俗文化艺术村的导游教唱赶骡调、溜溜调、拐子歌等曲调的山歌。2011年2月,他组建了一套薅草锣鼓班子,常常应邀演出。2012年8月,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吴碧霞带领学院师生一行10人,来石门调研土家民歌民俗文化,专门和李育南探讨山歌,高度赞扬石门土家山歌的个性魅力和李育南的出色传承。2013年10月,李育南的徒弟、而今的“山歌王”覃朝达,随常德市组织的“鼓书进京”队伍,将山歌唱响在国家级艺术殿堂——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音乐学院,得到专家们高度评价。

  

    辛勤传承,口口相授代代相传

  

    “天上的星多月不明,堰凼的鱼多水不清,世上人多要和谐,和谐带来万家春,天上和谐风雨顺,地上和谐草木生,文武和谐正天下,将相和谐正朝廷……” 对土家山歌,李育南即兴吟唱起来,依然宝刀不老。

  

    李育南,一个普通的土家山民,把土家山歌从罗坪大山唱到了县城,再到省城直至京城。而今虽已是古稀之年,但还在为土家山歌的传承发热出力。除了带徒弟,他做得最多的就是对土家山歌进行收集和整理,边唱、边想、边记,广搜集、精整理,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土家山歌这一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自己整理出来的山歌已有10多本400多首,并配合当地有关部门搜集山歌3100多首,整理谱例32个。

  

来源:石门新闻网

作者:胡红霞 孙昌喜 余娟 周勇军

编辑:王振华

阅读下一篇

返回石门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