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西藏,人间天堂!多少人对其向往之至,但却慑于强烈的高原反应不得不憾然却步。石门县四位平均年龄66岁、从县属各自单位退休的老干部、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皮平、林攸忠、王祖平、谭梦林却成功地进行了20天自驾游行摄之旅。他们穿越了10个省、行程8000公里,拍摄了3万余幅珍贵照片。当他们5次在海拨4000多米的高山上展开随身携带的“走进西藏”的红旗时,四位坚毅、乐观的“老摄”成了高原上一道炫目的风景!
他们凭着超人的勇气和胆识,同舟共济,成功而快乐地穿越了大西藏,在自己人生的黄昏史册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要拍好东西,就要自驾游”
他们是石门摄影界小有名气的摄影家,曾为展示“醉美石门”的风采,摄影足迹遍布了石门的山山水水。在通过光影艺术展示“大美石门”的同时,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外面的世界”:在皮摄的倡议下,他们考虑“走进西藏”。“要拍好东西,就要自驾游。”四人中年龄最小、62岁的皮平,自告奋勇地奉献自己的爱车并乐意亲自驾驶。
可进藏谈何容易!面临的现实问题是:以近七十的年龄进藏,能否抵挡住高原反应?行程遥远,承担驾驶的皮平能吃得消吗?
“这是对自我的挑战,将近七十岁的人了,跑这一趟,人生中都是一个很好的回忆!开车嘛,我当老皮的助手!”林摄朗声说道。
“那好!要去就趁早去,不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皮摄很兴奋。
2008年单骑85天、行程13000余公里、有过“拥抱大西北”壮举的谭摄给力了:“我们准备工作做充分点,一路上互相关照,也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不试一试怎么知道进藏的艰难?挑战极限也是一种尝试和快乐!”王摄信心满满。
“我们就定位在‘找快乐’上,给自己找快乐。”谭摄的话获得了大家的认同。
最终,四人达成共识:自驾游走进西藏。
在最短的时间内,他们为进藏作了充分的准备:
皮摄的小车是1.6排量的别克,排量小、底盘低,进藏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保证安全,细心的他对小车进行了认真的检修。
“带面旗帜进藏,让旗帜在高原上空飘扬,宣传石门,也标志我们成功地走进了心中的圣地。”他们定制了一面印有“石门县摄影家协会”等字样的“走进西藏”大红旗。
每人预备了四百多元的药品;准备了调节口味的辣菜,甚至还带上了两袋在车上解渴、充饥的黄瓜、西红柿……
万事俱备,6月9日7点半钟,红色别克载着四位“老摄”离开石门县城,向着四川成都方向拉风驾驭,一路前行。
“最美风景在路上”
第一天,他们就跑了一千多公里,到了乐山。第三天,到达康定。在这留下千古绝唱《康定情歌》的地方,他们顾不上旅途疲惫,急忙去拍康定夜景。翌日,再驱车到了有着“世界高城、雪域圣地、草原明珠”之称的理塘。这里平均海拨4133.7米,高原反应步步袭来,他们开始感觉不适:头昏、脑胀、胸闷,皮摄买了一小瓶氧,吸了也无济于事。第二天凌晨四点多又起床,爬上海拨4400多米的折多山拍日出。下山后,皮摄高原反应已到了无法坚持的程度,林摄也感冒了,不停地呕吐。他们当机立断:不能冒险前行了,“宁可留下遗憾,不可留下生命”。他们遗憾地转身。出城约三公里,突见高原彩虹,四人顾不上身体的不适,停下车来,忘情地拍摄……
奇怪,再上车时,高原反应居然没有了。皮摄的“我有个新的想法”还没说完,他已毅然调转车头,继续进藏。大家会心地笑了,浑身充满着跃跃欲试的激情。战胜高原反应的喜悦一直伴随着他们,且战胜了诸多困难。
“72拐”极难走,但被远山的皑皑白雪、近处成片的金黄油菜花所吸引,他们边走边拍,坦然越过了满山都是泥石流痕迹的“72拐”。
经过波密后,又遇到“通麦天险”。“通麦”号称“坟场”,“世界第二泥石流群”,是川藏线险要的一段路,全长14公里,单行车辆平均都要走两个多小时。当时正遇修路,前方满是垮塌的山体,下面是咆哮的雅鲁藏布江,旁边是随时可能垮塌的悬崖。这是一段让司机谈“路”色变的险路,堵车七个多小时后,凭着娴熟的车技和平和的心态,他们终于通过了天险。在走向鲁朗、林芝、尼洋河的路上,心情格外轻松,那大峡谷、那湿地河流以及藏民的生活、劳作,都进入了他们的镜头。
“一边走,一边拍,好风景太多了,拍也拍不够。”他们如是说。
他们在“日光之城”、海拨3650米的拉萨停留了三天。拍布达拉宫的晨光日出、拍雪峰下的布达拉宫,拍街道上、寺庙里手持转经筒的藏民,晚上拍布达拉宫广场“文成公主”精彩的实景演出……
皮摄、刘摄轮流开车,离开了拉萨,驶向“天湖”那木措。途中,翻过了海拨5190米的那根拉山。在巾幡被劲风吹得呼啦啦着响的山顶,他们把“走进西藏”红旗展开,禁不住在心里高呼:“我们胜利了!”
6月21日,一早出发,又翻过了海拨5231米的唐古拉山,住宿在海拨4500多米的唐镇,面对严重缺氧的环境,四位坚毅的老摄,已经安然无恙了。“我们的身体经受住考验了!”他们兴奋不已。
在西藏停留了九天后进入青海。在前往格尔木的路上,他们意外地发现了许多珍奇的野生动物:藏羚羊、藏原羚、野驴、牦牛和绵羊,他们不停地拍摄着!快到昆仑山时,下起了大雪,此时的景观如一幅绚丽的风景画:蓝天、白云、羊群、草原、雪峰……他们陶醉在自己的摄影世界里。一路拍摄着驶向“中国最大的成水湖”——青海湖,爬上鸟岛拍摄千姿百态的黑鹭鸶;在“一湖山光、半城塔影;苇溪连片、古刹遍地”的张掖拍摄丹霞地貌。
“最美风景在路上,多亏了自驾游!”他们感叹道。
经过兰州、西安,6月27日,他们驶向石门,结束了“行摄自驾游20天,穿越大西藏”之旅。
“很辛苦,但很快乐”
“四位年近七十的摄影家,自驾游20天,穿越了大西藏”的新闻在石门县不胫而走,反响强烈。7月11日,石门电视台旅游频道“开门闪经”栏目组杨主任亲自带领记者采访了正聚在谭摄家的四“老摄”,为他们成功录制了三十分钟的专题片。当记者问到此行有什么收获和感受时,他们欣然地谈了起来:
皮摄:我是怀着朝拜的心态走进西藏的,给心灵来个净化、洗礼!
王摄:虽然老了,但身体经受了考验,这就是福气。
林摄:将近70岁的人了,跑这一趟,人生中都是一个很好的回忆。身体虽然有些不适,但心情还是蛮高兴的。边走边拍,哪里看到一个好风景了,疲劳、不适都忘得精光。
谭摄:20天里见识了春夏秋冬四季景物,很辛苦,但很快乐。
在行摄之旅中,他们还用爱心温暖他人。在从理塘往巴塘的路上,翻越了海拔4695米的海子山,下坡时,看见一个独腿、拄着拐杖的三十余岁男子,从辽宁进藏,走了三个半月,背包上写着“不搭车、求资助”,四人停下车来,每人送给他50元。他们说:“他太不容易了,我们帮帮他,也是一种快乐。”
王摄将他们的自驾游行摄之旅浓缩为“七最”:
平均年龄最大;出门时间最长;旅行里程最远;翻越高山最多;采风摄影内容最丰富;社会影响最大;人生之路感受最深。
是的,翻开王摄的出行记录,我们惊讶地看到:在这8000公里的行程中,他们翻越了海拨4000米以上的高山24座,其中海拔5000米以上的5座;穿过了28个3000——10000米的隧道;有5个晚上住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在空气稀薄、连打火机都打不出火的高原,喝最多只能烧开70度的水,吃只能煮得半熟的面条,为了赶时间,有时一连数日都以面条充饥。然而,一路的艰辛却带给了他们摄影的成功,那三万多幅精美照片就是他们穿越大西藏的真实纪录,是他们挑战自我的见证,也是他们自找快乐的体现!
“将光影艺术融进对祖国山山水水的热爱中,在摄影中感受快乐!”正是他们成功行摄自驾游穿越大西藏的信念和动力!
来源:石门新闻网
作者:周 晖
编辑:王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