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管理升级,推进企业快速发展
积极提质增效,实现公司中长期生产经营目标和国有资产持续稳定增值。
作为海螺集团子公司主要负责人,程竹松同志积极落实“努力开拓市场,有效发挥产能,全面提升运营质量”的指导思想,顺应市场变化趋势,把握国家政策机遇,克服区域产能严重过剩难题,通过管理转型、市场拓展提升公司效益,并对照海螺集团“十二五”标准,加大对标管理,加强对生产关键性指标的管控,以“抓源头、重过程、保结果”的管理思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降本增效:从2012年任职至现在,公司在程竹松同志的领导下,石门海螺公司在产、销及盈利等方面都有大幅度提升,2012-2014年,随着市场拓展成效的提高,公司窑、磨的运转率也得到了极大改善,窑运转率提高了近25个百分点,磨机运转率提高了近13个百分点。公司水泥销量逐年提升,市场份额逐年提高,水泥销量占比也逐步提高,2012年石门海螺公司实现利润1.41亿元,2013年接近了翻番,达到了2.73亿元,2014年尽管新增产能集中释放,常德市场水泥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市场形势恶化,仍实现利润2.39亿元。
资源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矿山高镁废石建设骨料项目,实现公司多元化经营。
随着水泥行业的快速发展,水泥熟料市场竞争将愈演愈烈,程竹松能早人一步,提前谋划,综合利用矿山开采的高镁采矿废石,投资骨料项目。该项目于2011年7月与石门县人民政府签署的投资协议,规划产能2*100万t/a,一期项目于2012年12月28日开工,于2013年11月份正式投入使用。骨料项目生产后,在程竹松带领导下,石门海螺利用周边区域小型矿山砂岩质量不高逐渐退出市场的机会,全力拓展开了骨料销售渠道,提高了矿山综合利用水平,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并依托海螺水泥的品牌影响力和销售网络,快速树立了公司骨料产品的市场口碑,提高了市场认可度,形成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重视绿色环保,坚持走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坚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程竹松任职期间,要求公司始终将环境保护工作放在首位,坚持走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一是要求抓好公司的余热发电项目的运行管理,使该项目相对窑的运转率达到90%以上,每年节约标准煤约5万吨,可减排二氧化碳约12万吨。二是积极推进厂区绿化建设,三年来共新增绿化面积200多亩,重新规划300多亩,种植各类树木2000多棵,厂区内绿化覆盖基本达到100%。三是积极推进技术改造,2013年为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陆续投入专项资金1000余万元完成低氮燃烧和SNCR脱销设施技改;投资300多万元对卸煤机进行技改,使原煤卸车不落地而直接通过皮带进入原煤堆棚,减少粉尘排放;2014年投资60多万元进行包装机及装车系统粉尘治理工作,大大降低了该区域的粉尘、扬尘;2015年5月份,公司水泥辊压机技改项目立项,计划投资8000对4台水泥磨进行技改,技改完成后每吨水泥可降低电耗5度以上,每年可节约用电量2400万度。四是扎实推进公司公司的“跑、冒、滴、漏”治理工作,前后共计完成治理点500多个,极大的改善了公司的形象,改善了员工的工作环境,也减少了粉尘排放。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CKK垃圾焚烧民生工程,承担大企业社会责任。
为进一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城市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目标,在程竹松同志的努力下,2014年7月2日,签署了《关于石门县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项目合作协议》,并于2014年10月份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约7800万元,拟建设日处理200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线,年处理总量6.6万吨。该项目采用CKK技术,是一种将垃圾的一部分热量用于燃烧,将剩余的可燃部分作为可燃气体从炉中导出有效利用到水泥工艺中去的方式。燃烧后的成分作为水泥烧成燃料使用,灰分作为水泥制造原料加以有效利用,同时解决灰分的最终处理问题,有效利用热能,是一项可实现在水泥生产过程中节约能源的技术。垃圾焚烧时产生的有害成分通过在水泥窑中高温分解最终达到无害化。而且氯及碱等有害成份可通过除氯设备排出,掺入到水泥中做为混合材进行处理。项目在处理过程没有废渣排出,不需要再规划垃圾填埋用池,节约了土地资源,每年可节约土地资源约17亩(垃圾堆高按10米计),弥补了当前城市垃圾填埋处理、堆肥处理的弊端,是一项发展循环经济,承担大企业社会责任的民生工程。
来源:石门新闻网
编辑:王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