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8旬抗美援朝老兵: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来源:石门新闻网 作者:龙力荣 编辑:王振华 2016-03-01 11:08:34
—分享—

  “这就像昨天发生的事。”82岁的董雨泉老人,精神矍铄,说起话来口齿清楚,思维敏捷。近日,笔者来到他家,他正和乡邻聊65年前参加抗美援朝的故事。

 

  1950年6月,美国侵略朝鲜,16岁的董雨泉加入志愿军。战争期间,他在枪林弹雨中活了下来,并获得了不少奖章、奖牌,纪念章、纪念牌,他视若珍宝收藏起来,时不时翻出来瞧一瞧,乡亲们听他讲起抗美援朝的战事,无不竖起大拇指,纷纷夸他“了不起”。

  

 

  保家卫国,奔赴朝鲜战场

 

  董雨泉1934年出生于蒙泉镇清水潭村,他5岁时,父亲被国民党抓了壮丁,虽然后来逃脱了,可回家后只能给地主做长工,没多久就累死了。6岁时,董雨泉的母亲改了嫁,从此之后,他和祖母相依为命。

 

  1951年,“花薮乡驱纵队”招募抗美援朝志愿军,17岁的董雨泉听到这个消息,毫不犹豫报名参加了。穿上军服的董雨泉,知道自己就要奔赴战场去打仗了,可他显得很坚定,他为自己能保家卫国而兴奋。步行来到桃源县陬市镇,他和一起报名参加志愿军的战友们,组成了“暂编团”。100多名战士每天手握钢枪,进行艰苦训练。许多情景至今还记忆犹新,有天上午,突然“砰”的一声巨响,屋檐上的瓦片都震落了一地。那是排长的步枪走了火。幸好枪口对着天空。

 

  董雨泉回忆起刚参加训练时的情景,握紧双拳说,“训练太苦了,有些队友都半途而废回了家,但我是铁了心要上朝鲜。”2个多月的训练生活,让董雨泉意志更坚定,枪法更准。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志愿军从常德上轮船,渡洞庭进长江,来到岳阳汇合,近万名战友一起上火车,长途漫漫向朝鲜进发。

 

  勇救连长,荣立二等功

 

  1951年冬,董雨泉所在的志愿军队伍抵达朝鲜,当时大雪纷飞,万里冰封,冰天雪地里连只鸟儿都看不到。一连三个月,气温极寒,不少战友没有棉衣穿,被冻成了“冰柱”。美国士兵远远望见举着手榴弹的志愿军傲然挺立在雪地上,一时半会都不敢靠拢,走近才发现,志愿军早已被冻僵,人都成了“冰雕”。

 

  “日夜不停连续走了15天,志愿军才到达前线。一路上炮火连天,敌人穷追不舍。白天飞机接二连三地轰炸,液化气罐大小的炮弹落下来,炸出一个个大坑。晚上,敌人扫射照明弹,特别刺眼,而且继续轰炸,我们既要躲,又要与敌人周旋,翻山越岭向战场挺进。”

 

  1952年,董雨泉分到45军44师3团2营6连2排,成为了一名通信兵。“我工作中几乎没出过差错,得到了排长杜忠宇的多次夸奖,很快被提拔为连长李德权的通信员。”

 

  一天早晨,太阳还没升起来,只听见天上一阵嗡嗡,飞机铺天盖地,随后是炮弹一颗接一颗往下落。狂轰乱炸中,好多战友相继倒下了。转过头,董雨泉发现连长也倒在了血泊中,左腿已被弹壳撞断了,血肉模糊,腿骨完全裂开,只剩几根沾满鲜血的肉筋连着,他顿时一阵耳鸣和麻乱,连滚带爬靠近连长,一把拽起连长,往后背上一拉,顺势扛到了肩上,然后赶紧往战壕里躲藏。连长获救后才回老家广西疗养,董雨泉荣立了二等功,并光荣加入了共青团。

 

  “是哒普”(站着别动),“是南大脑壳里”(举手投降),“话呢密”(跟着我走),“登特莫夫”(举手缴枪),这是董雨泉在抓俘虏时学会说的朝鲜语。1953年7月中旬,朝鲜的气温依旧阴冷,上甘岭战役打得正激烈。董雨泉所在的47军正在中线战场与美军作战。“有一次,我们连俘获一批美国士兵,战士们还把仅有的一点干粮让给俘虏们吃,自己三天都没吃饭,还把衣服脱下来让给美国俘虏穿。”回忆起往事,他赞叹志愿军的作风高尚、优良。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投降的美国士兵全部撤退,董雨泉在朝鲜东海岸的一所军官学校学习军事理论和文化知识。“1954年3月,我回到湖北省广水市云山县修建营房,参加国防军,并且当了一年多班长,随后调往河南省洛河市的中国人民解放军0925部队学习。”

  

 

  难舍乡情,回家孝敬老祖母

 

  回国后,董雨泉决心留在部队服役,抓住学习机会好好读书,此时,祖母孙山姑寄给他一封信。“当我想起80多岁的祖母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时,再也没有心思留在部队,一心想着回老家照顾她老人家。”董雨泉先后3次向部队首长递交申请,可首长一开始坚决不予批复,直到他打好背包收拾行囊准备启程时,领导还要他认真考虑,并给他做了三天的思想工作。

 

  23岁的董雨泉1957年回到了家乡清水潭村,3年后祖母在安详中去世。董雨泉在村里先后担任民兵营长、治安主任等职务,生了3个女儿,2个儿子。

 

  这些年,董雨泉盼望着能和战友见见面,叙叙旧。“一起参加志愿军的清水潭村战友汪卫国退伍后,转业到了山西省,一别已经60多年,还有很多战友都牺牲了。”董雨泉想起老战友,扳动手指头,眼里闪动着泪花。

 

  “子弹没长眼睛,不知道明天和死亡哪个先来。我有幸能活着,看到祖国繁荣强盛,感到很自豪,你们年轻人生活在和平年代,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啊。”董雨泉老人最后说。

来源:石门新闻网

作者:龙力荣

编辑:王振华

阅读下一篇

返回石门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