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纪委监委通报了一起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典型案例。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丹江口市住建局精准扶贫工作队以项目帮扶驻点均县镇老龙沟村、三里坡村开展绿化建设、兴建蓄水工程等名义,使用单位经费6万元,违规发放驻村人员生活补助,造成不良影响。涉案相关人员被处分,6万元违纪资金被收缴。(来源:5月2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扶贫专项资金是脱贫攻坚工程实施、贫困群众受益的重要保障,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更容不得动手脚、玩猫腻。丹江口市住建局精准扶贫工作队干部帮扶走形式,打扶贫资金的“歪主意”,集体讨论,一拍即合,伪造虚假合同,巧立明目,扶贫资金就成了扶贫干部的“福利”。
扶贫是责任、不是福利。当扶贫资金变成了干部福利,扶贫项目必然就要走形式,帮扶成效必然就要打折扣。当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关键期,扶贫帮扶的力度不断加大,各类扶贫资金源源不断的流入贫困地区,扶贫干部就更要把责任担起来,讲政治、讲规矩、守纪律,把应该贫困群众受益的扶贫资金管理好,把扶贫项目规划好,扶贫工程建设好。
然而,扶贫资金为何会出现使用形式走样,沦为少数扶贫干部的福利?笔者认为,一是少数扶贫干部政治站位不高。扶贫工作队的干部多数都是上级部门、机关的干部,有的还是领导干部,认为在基层搞扶贫搞帮扶辛苦了,适当发点福利补助犒劳犒劳没什么问题,动起歪脑筋。二是扶贫资金、项目不公开,监管不到位。扶贫资金怎么来的,来了多少,如何用的,扶贫项目怎么规划的,实施的怎么样,这些重大资金、项目不公开,假公开,给了扶贫干部打擦边球、违规操作的空间。
贫困群众对扶贫项目的期盼有多高,对贪占扶贫资金的干部就有多痛恶。因此,对扶贫资金要严格规范管理,加强资金使用监管。首先是严格规范扶贫资金管理,建立规范的清单台账,扶贫资金的“来路”“去路”都要形成台账,主管部门要严格审批;其次是加强对扶贫资金使用的监管,对资金的使用方式,发放形式要进行全过程监管;另外扶贫项目资金公开要常态化,来了多少扶贫资金,用了多少,用于哪些项目,用了多少钱,项目建成的成效怎么样?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坚持向群众公开,让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运行,让贫困群众切实享受到脱贫攻坚的帮扶成效。
来源:石门新闻网
作者:彭子愈
编辑:王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