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夹山!风景优美悟禅明志颐养身心

来源:石门新闻网 作者:孙一容 编辑:王振华 2012-04-24 16:52:15
—分享—

悟禅夹山寺

 

从1990年代开始,因为工作需要,我曾多次到过夹山灵泉禅院,也就俗称的夹山寺,原来对它的印象,只是坚信李自成兵败后确实是归隐在夹山寺,号称“奉天玉大和尚”。去年5月,我听说国际禅学研习班定期在夹山举办,职业的敏感促使我有兴趣去了解。于是我在夹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纪委书记文计力的引领下,拜会了夹山寺的方丈明禅大法师。大师在夹山寺的禅茶室接待了我们。

 

回想起来,和方丈的交谈是淡然的,只是对寺院和研习班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了解到通过悟禅打坐可以使年轻浮躁的心安静下来。但是寺院参天的古树和幽静的环境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在后来的近一年时间内,脑海中时常浮现出寺院的景色,有些魂牵梦绕,仿佛在时时接引着我。

 

今年5月5日、8日,公司安排所有管理干部一行22人在夹山寺进行集训,主要目的是提升管理水平,主要的内容是管理方面的课程,当然,也留了半天由寺庙安排内容。四天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清晨6点起床,6点半早餐,7点钟开始学习,中午11点午餐,下午2点开始学习,下午5点晚餐,晚上6点集中讨论,直至8点半结束,9点半睡觉。很多人在叫苦:起得太早,起不来;睡得太早,睡不着;吃的全素,肚子饿;坐硬地板,屁股疼;学习任务重,有些吃不消;每个点都必须提前十分钟到,否则要乐捐10元。说这完全就是军事化嘛,没想到,原来禅修与军营也是有些相通的。但是两次的学习分享会,大家的发言充满了智慧,收获颇丰。

 

四天的时间虽然辛苦,但是我却乐享其中。偶尔偷闲,坐在禅茶室的亭子里,钟楼鼓楼、蜿蜒的回廊、供奉菩萨们的殿堂,都是琉璃瓦的建筑,金碧辉煌,掩映在翠绿的参天古木下,小鸟在林间瞅瞅,僧人们诵经的声音,木鱼清脆的敲击声,远远的缭绕而来。

 

我环顾四周,感觉周边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她们都是鲜活的,我置身其中。在这样的世界里,我是什么呢?我在欣赏她们,她们有没有欣赏我呢?我用老师教导我们的方法,用心去感受自己呼吸的声音,我感受到了,我还感受到了她们的呼吸。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这里的世界如此丰富,我不是佛教徒,我只是愿意相信和接纳一切纯善纯美的事物,但是我开始羡慕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僧人和居士。从他们脸上洋溢着的祥和淡定,从来见法师的快乐理念中,我明白了,他们其实比红尘中人不知幸福快乐多少倍。来见师傅是这样理解快乐的:“快乐来自于安详的心态”。

 

这让我想到了我姨妈的儿子红峰,我已经20多年没有见他,前些年他在北京一家寺庙出家了,他的出家是全家人的痛。上次他的表弟孙志从网上转给我一张他出家后的照片:一位清瘦的年轻人,身着寺庙的服饰,打坐的姿势盘腿而坐,微眯着双眼,脸上泛着微微的笑意,当我打开照片的一刹那,不知为什么我的眼泪止不住哗哗流下来。他在安详地微笑,他的快乐是我们多数人不理解的,但是,我开始理解他了。

 

佛教一直在我心目中是神圣和遥远的,我原本不敢和寺庙的僧人们打交道,可能更多的原因是觉得很难走近他们的世界,不知道和他们说些什么。这些天,间或也有时间和僧人们聊天。发现他们其实很简单,和我们常人一样,也有喜怒哀乐,很好接近,就像是邻居。

 

傍晚,散步经过僧人们的宿舍,听到小和尚一边洗澡一边陶醉于自己走调的歌声中“你今天会不会来,我的爱还在不在?……”,他们的内心是怎样的世界呢?

 

来省师傅应该是任总管一类职务,我们的食宿学习场地都是由他安排,一位不折不扣的高层与管理者,说话及其果断,安排工作有条不紊,讲求方法,很有权威,人也长得帅,他是从德山乾明寺调过去的。他说寺院的管理很严,但是很有效率,各司其责,哪一项的工作安排谁负责,大家都得尊重他,不轻易干预,每个人自然能够出色完成工作。他举例今年农历2月19日观音诞辰日,乾明寺接待了接近4万的香客,管事的只有4个人,我惊讶于他们的执行力和高效,问他:“如果你安排的工作他没有完成怎么办?是什么让你们有如此强的执行力?”他快速回答:“寺庙有很多清规,但是最重要的是信念”。我在思索,信念的力量是最强大的吗?可以让人不计较报酬和工作强度?不计较荣誉、地位和得失?

 

当我们和明禅法师在谈养生旅游产品开发和合作的时候,来见师傅一直有参与,明禅法师说关于课程方面的联系和沟通,就由来见师傅负责。来见师傅也给我们上了一堂课:《认识佛教》。他话语不多,但是课间时常会憨憨地开心微笑,洁白的牙齿闪闪发亮。在老师的要求下,所有人都讲出了自己的烦恼。但是来见师傅对于烦恼这样开示我们: “如果是一定要做的事情,烦恼也要做,欢喜也要做,为什么你要选择烦恼呢?就像师父要我来给大家上课,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上课,我不想上,但是在烦恼和快乐之间,我肯定会选择快乐地完成这项任务。”西门店主管刘艳芬的烦恼是:做不想做的事情,这让她很痛苦。听了来见师傅的开示,我们的芬儿一下就悟到了!她说她很有收获。

 

方丈明禅法师是一位及其智慧的人,我们的多次交谈总是安排在禅茶室的凉亭,边喝禅茶边交谈,很是惬意,我最喜欢。虽然是商业合作的洽谈,但是期间充满着轻松的笑声。他的两个观点让我们印象深刻:一句是当我们在谈合作的时候,不要把他当和尚。另外一句是佛法中对于赚钱也是有说法的,叫“3322制”,什么意思呢?我们赚到的钱,30%维持日常生活,30%存进银行,以便急用;20%用于投资,剩余20%用于慈善事业。他和我们一起探讨到壶瓶山的项目,探讨素食馆、药膳馆的设想,我笑说他其实就像一个公司的总经理,很有创新思想,很有开拓意识,他开心的大笑了。快乐爽朗的笑声弥漫在禅茶的香气中,久久不散。明禅法师就是靠着他的智慧,与时俱进,敢于创新,将乾明寺和夹山寺两座寺院都建设得如此昌盛,并打理得香火兴旺,让我心生敬佩。他讲课语言温和,娓娓道来,时而夹杂些幽默。我们有人说自己的烦恼是没有业务。他启示大家要开拓思维,并传授了赚钱的方法:布施、爱语、益行、同事。还说,经营寺庙才是最难的,从无到有,要想做大,也得靠开拓市场。他的一句“开拓市场”,把大家逗笑了。我们天天不也在研究产品,都在思考怎样开拓市场吗?我开始在思索,寺庙不就是一个企业吗?明禅法师是董事长、总经理兼市场营销总监,亲自负责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来省师傅是行政总监,来见师傅应该是业务总监?还有一个师傅叫什么我不知名,专管伙食,是厨房总管。我想佛祖创立的“企业”,将连锁店开到了世界各地,是最有生命力的“企业”,历史悠久,历经两千多年经久不衰,保留着统一的规章制度,统一的“企业”文化,“企业”形象工程也做得比其它任何真正的企业都好,你们说不是吗?

 

方丈还教我们禅定,也就是通俗说的打坐,叫我们怎么样将自己的心静下来。最开始是要用耳朵去听自己呼吸的声音,借此提升专注力,慢慢地要能够做到用心聆听自己的呼吸,观察身和心不断在变化的特性,体验无常、苦、以及无我的普遍性实相。这种方法其实是如是观察自我,也就是观察事物真正的面目,透过观察自身来净化身心。我们总是有太多的烦恼,急躁的心很难平静下来,其实佛法告诉我们:境由心生,相由心转。我们所担心忧虑的一切是不是原本就不存在呢?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每个人是不是都可以找到一种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呢?办法在哪里呢?“心静智高,心和智博,心慈智深。高者俯瞰世界,仁者包容万物,深者耳顺人生,爱者笑看天下。”不知是哪一位智者编辑的话语,我一直保留在我的QQ签名上。每一个人都有一颗纯善纯美的心灵,有一颗智慧的头脑,有了烦恼,就像是天上有了乌云,乌云遮住太阳,是不是太阳就不存在了呢?只要乌云洒落,阳光依然灿烂。禅定是什么?外不着相叫禅,内不动心叫定,它的基本含义就是息心静寂地思考。禅即是不污染的宇宙真理和不污染的生命之心产生共鸣而有所领悟,并持续不污染之心而安然自得。心静生智慧,禅是一种法则,一种精神,要靠自己顿悟。

 

有一位悟明法师,是唐山地震孤儿,一口纯正的北方话,佛法精进,引经据典,出口成章,充满着智慧,让大家很是佩服。7号晚上,悟明师傅为我们在禅茶室泡茶,还有来省师傅陪伴。我们有部分人参加了。在铺满茶香的茶室,悟明师傅一边演示茶艺,一边为大家开示禅茶一味的真谛。石门夹山是禅茶祖庭,禅茶一味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特征。唐朝时候,有个善会和尚从师于华亭船子。一日,师父对善会说:“你跟我多年,如今道行圆满,出外传道去吧!” 善会问:“但不知道何处是归宿之地?” 师父唱出了两句偈语:“猿抱子归青樟岭,鸟衔花落碧岩泉”。善会拜别师父,径直往南方而来。公元870年仲春,善会云游到夹山,见得此地林丰水秀,见白猿抱子戏于青樟间,飞鸟衔花投于碧岩泉中。善会见状大喜,这不正是师父偈语中的境界吗?于是,他便留下来开山建寺。寺庙建成,善会便潜心于讲禅说法品茶之中。在他住持夹山之际,正是禅雨茶风盛行之时,从此,禅与茶便结下不解之缘。茶讲究“和静怡真”,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他们认为,茶承禅意,禅存茶中。禅茶不仅仅用来解渴、消暑、去疲、提神,禅茶的最高境界是洗心。善会身后二百多年,一位大德高僧来到夹山,接过禅茶文化的火炬并将其发扬光大。他就是被宋微宗、宋高宗两代皇帝赐封法号的圆悟克勤。圆悟克勤对开山祖善会的“禅茶一味”情有独钟,潜心研习禅与茶的关系,以禅宗的观念和思辨品茶的奥妙。在他的心里,“禅茶一味”不是第一的味道,也不是只有一种味道,说苦非苦,说甜非甜,人生五味,尽在其中。后来,他撰写的《碧岩录》一书成为后世禅宗北子的必诵之书,也成为现代日本禅学界研究的热门课题,更成为国际禅学界“碧岩禅”研究学派的精神支柱。我们的同事有很多好奇的问题,两位师傅都一一解答。某君是一个自我意识很强的人,有时候会钻进自己设限的圈子出不来,她的烦恼来自于自己仿佛是空中的尘埃,她在等待尘埃落定的时刻。悟明师傅开示她,你为什么自己不肯落下来?一定要等待呢?并送给她充满禅意的话:“外不着相,内不动心。直下承当,转染成净”。

 

斋堂的仪规我也很喜欢,我们一个个都像听话的学生,开餐前等候在堂外,一定要等到庙里的师傅“打板”后才会进去。规规矩矩端坐在桌前,虽然听不懂师傅们念的是一些什么词儿,但是被告知那是供养经的那一刻,餐前的诵经变得神圣起来,虽然不懂,我也会跟着合唱。此时要很虔诚,心生恭敬心,感恩心,感恩供养我们丰富食物的人,感恩一切众生。唱完供养经,后面的领餐和进食都必须是无声的,我们要用心体会食物的美味,细嚼慢咽。饭和菜是通过两轮配送来完成,我们只需排排坐,静待桌前。桌上两个碗,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需要索取食物,斋堂自有办法让我们一句话不说就能够完成所有流程。荤菜是肯定没有的,主食米饭,配上四菜一汤。一开始的时候我们还没有掌握要领,有的人要多了,我们也会想办法内部消化,倒给其他人,一定不能留一粒饭在碗里。田炜是我们公司最瘦的人,饭量却大,两次配餐下来,他都没能够吃饱,师傅们也会示意他自己去取。大家都觉得好笑,但是还得忍着,只敢偷偷的笑。吃饭的时候只要有人说话,来省师傅便“威严”地说:“不许说话!”我们便都乖乖了,这样的就餐方式,让我们纯净得像小孩。

 

我们住的是寺庙的三层楼的客房,挨近一片茂密的林子。夜晚,会有虫子飞进房间来,心想,原来所有的生命都喜欢光明,它们也有权利选择的呀,但是我会对它们说:你们最好出去吧,你们的世界在林间。在厕所看见身子一拱一拱的毛毛虫,这是最令我害怕的虫子,我和同室也不会去把它弄死,甚至驱赶,我们都不会。在这点上,我们竟然也能够保持高度的默契。我喜欢搬一把凳子坐在室外,天上繁星点点,我听见虫子在林间欢快地鸣叫,树林中有一种声音沙沙响,同室说,是下雨了吧?我说才不是呢,那定是落叶在地上“挨挨擦擦”的声音。他们也有自己的快乐哦!人类自以为很聪明,总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判断事物和对待他人。也许恰好是这些我们认为有生命没有生命力的类,他们都懂得遵照自然道在生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他们也许早已了解宇宙万物的真相,他们的生存智慧不是我们人类应该学习和推崇的吗?在他们面前,我觉得自己很渺小。

 

[编辑 张友亮]

来源:石门新闻网

作者:孙一容

编辑:王振华

阅读下一篇

返回石门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