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更是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同时,它还因其独有的历史价值而成为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石门县出土的錞于便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拥有着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现就挖掘整理錞于并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提出如下建议:
一、 錞于的历史
錞于属古代乐器。青铜制,形如筒,上圆下虚,顶有虎纽可悬挂,以物击而鸣之,多与鼓配合,是古代巴人祭祀、娱乐之器。盛行于东周和汉代。
关于錞于,《周礼·地官》载,"以金錞和鼓。"郑玄注:"錞,錞于也"。《国语·晋语》卷十一(赵宣子曰):"战以錞于,丁宁,儆其民也"。韦昭注:"椁于形如碓头,与鼓角相和"。形状"圜如碓头,大上小下"近似桶形。錞于顶部中央铸有虎形钮,虎形仰头张嘴,倨牙翘尾。经考证,虎钮錞于是东周至汉代,巴民族的特有乐器。在商周的较早阶段,巴民族是和楚民族并列发展的南方民族。《左传·昭公九年》有:"巴、濮、楚、邓,吾南土也"的话,说明西周时期巴与楚是周王朝南方两个势力相差不远的民族或地区。进入春秋以后,巴人的活动地域逐渐归入楚境,巴民族的一部分留居楚国,并与楚民族不断融合;另一部分逐渐向四川盆地迁移,慢慢与那里的蜀民族融合。战国时期,巴民族是楚国境内的主要民族之一。楚国中心地带的考古发现中,常有巴民族标志的文物出土。
錞于出土于我国西南,古代就有记载。宋洪迈《容斋续笔》卷11载:"淳熙十四年(1187年),澧州慈利县周赧王墓旁五里山摧,盖古冢也。其中藏器物甚多,予甥余玠宰是邑,得一錞,高一尺三寸,……虎钮高一寸二分,阔一寸一分,并尾长五寸五分,重十三斤。
錞于上的虎钮与巴民族的历史传说有关。《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载:"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廪君为巴族祖先,唐人樊绰《蛮书》卷十说:"巴氏祭其祖,击鼓而祭,白虎之后也"。古代巴族崇拜白虎,白虎应当就是巴族的"图腾"。
随葬有錞于的巴人墓,一般都是部落酋长等较有身份的人物。 1972年,四川省博物馆、重庆市博物馆及涪陵县文化馆在涪陵小田溪清理和发掘了三座墓葬。其中2号墓除出土巴文铜器外,又出土虎钮錞于一件,铜钲一件。说明墓主人应有他所号令的士众,他应是巴部族的一个酋长,钲上有二"王"字,可能表示他在巴部族内还是称王的。錞于是用绳系钮,悬挂于架上,以击打的方式使其发出声响。长沙马王堆汉墓竹简中就有"击屯(錞)于"的记载。錞于是《周礼》地官司徒中鼓人所掌辖的"六鼓四金"之器。"四金"为錞于、镯、铙、铎,都是用于号令军士行动之器。传说古代巴民族军士"天性劲勇",英勇善战,錞于所发"清响良久","声震如雷"的乐音,正是巴民族军士这一特点的印证。
二、 錞于对于石门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战争馆》里,陈列着一件青铜乐器——虎钮錞于,该錞于系湖南省博物馆提供。錞于通高436毫米,椭圆盘首,肩部突出,腹部向下收缩,作椭圆柱形,中空。器身完整,铜色青绿有光泽,这件錞于便出土于石门。
目前,在全国各地出土的錞于大约百余件,石门出土的就有21件,其中15件是在一个窖藏之中发现的,一次发现如此之多的錞于,属于考古界的奇迹,尤其是这么多的錞于藏于一个地方,说明在石门这块土地上,曾经有许多人以虎钮錞于这一特殊的乐器进行过演奏,这是石门的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也是石门挖掘整理并开发利用錞于的难得优势。
全国发现錞于的地方虽不在少数,但是到现在还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将其作为文化遗产作为古乐器进行研究整理,更不用说使其恢复昔日与钟鼓和鸣的辉煌,石门目前具有这个优势,是历史赋予石门的机遇,如果不充分加以利用,那将会是历史的遗憾。
三、 錞于的开发利用价值
曾侯乙编钟的出现,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湖北省随州市因此一夜之间而闻名天下,目前,编钟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打击乐器的代表。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錞于更早于编钟,在古代的应用也比编钟更为广泛,有学者研究,錞于应该是编钟的前身,那么一旦将錞于充分的加以整理和研究,它很有可能取代编钟而成为中国最为古老的青铜制乐器,那么石门,作为錞于的挖掘地,作为錞于的研究成果诞生地,也必将会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作为中国传统文明的一部分,巴人的錞于其实也是中国传统文明的象征,发掘整理恢复古錞于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及其重大的意义。而錞于的开发利用也有着极大的商业意义,錞于,不仅是一种乐器,它的历史价值,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一个有形的广告;而它的演奏,传承了几千年前的绝响,又将会带来无穷的商机;可以肯定:錞于的开发利用,将会成为石门一种新型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产业。
四、 目前錞于的研发现状
虽然,一直以来,錞于没有作为古乐器搬上舞台,但是有关专家一直以来都在进行研究,中国音乐研究所作为专项课题研究了多年,他们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研究资料。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将其根据古代音韵的原理复制并且谱曲演奏已经成为可能。
在有关专家的支持下,石门县文联、石门县音乐家协会与湖南省音乐家协会、湖北省编钟发展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对錞于的复制进行专项研究,湖南省音乐家协会提供研制数据,湖北省编钟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制作技术上的攻关,经过几个月的试验,现在,第一批錞于已经试制成功,这一批錞于总数为15个,分两组排列,为两个八度音高,已能够进行简单的演奏,这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套能够用于演奏的錞于(发掘的文物已经不能进行演奏了),国家专利局已经作为实用新型技术和国家专利受理,并颁发了受理证书。下一步,我们将在第一套的基础上,研制一套30个一组的錞于(拟命名为石门錞于),这套錞于研制成功后,将有四个八度音高,能够用于正常的舞台演奏,它的气势恢宏,声音洪亮。我们的专业技术人员还根据大中型演出的要求,设计出了每组45个錞于,有5个八度音高的中型錞于(拟命名为巴楚錞于)和每组56个錞于,有6个八度音高的大型錞于(拟命名为华夏錞于),相信在不久之后,这项沉睡了几千年的珍贵文化遗产将向新世纪的人们发出历史的轰鸣。
五、 如何开发利用錞于
我们的建议是:
1、利用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筹措资金,首先研制30个一组的石门錞于(约需15至20万元),这套錞于将有四组音高,四个半音,可以用C调和F调演奏各种乐曲;
2、与省音乐家协会的专家合作,按照古代音律谱写古錞于曲,并根据历史记载还原古代巴人祭祀的舞蹈,形成有古錞于演奏、古代舞蹈表演为一体的节目(表演可有剧团担任,大约预算为10至15万元);
3、上述两项工作完成之后,由湖南省音乐家协会和石门县人民政府一道向国家申报研究成果,并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国内外媒体公开亮相,公开进行古錞于乐舞的表演(也可结合石门的节会进行展示);
4、成立古錞于乐舞团,争取音乐界专家的推荐和介绍,在国家和各省开展巡回演奏。利用各种机会(如上海世博会)争取更高一级的媒体宣传并向国外推介;
5、时机成熟后,建立中国錞于网站,并筹建石门古錞于博物馆,确立古錞于在石门的地位,将古錞于作为石门的地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
来源:石门文联
作者:不详
编辑:王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