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梁娟:略论领导干部在新媒体时代的作为

来源:石门新闻网 作者:梁娟 编辑:王振华 2012-09-24 15:22:23
—分享—

 

 略论领导干部在新媒体时代的作为

  

梁 娟

 

  【摘 要】本文在对新媒体时代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集中阐述了新媒体时代实施新闻执政对领导干部的高素质要求,并提出了努力塑造领导干部新媒体时代良好形象的有效作为,以供从政者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新闻执政 领导干部作为

 

  伴随着执政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面临着新的更加严峻的考验。领导干部该如何作为的问题也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一、新媒体时代与新闻执政

 

  当前,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大国,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已经“扑面而来”。在这一新形势下,如何应用好新闻媒体,是事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问题。

 

  (一)新媒体与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是指随着宽带互联网络等传播新技术的发展和传媒市场的进一步细分而产生的新型传播媒体。作为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延伸出来的各种媒体形式,它的“新”主要体现在技术与形式上。有些新媒体是崭新的,比如互联网;而有些则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引进新技术后,新旧结合的媒体形式,如电子报纸等。

  新媒体时代是指互联网、手机,特别是个人微博迅速发展的时代。有人称新媒体时代为自媒体时代,即以个人传播为主的媒介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

 

  (二)新媒体时代的主要特征

 

  概括起来讲,新媒体时代有五个主要特征。

  第一,每个人都是信息传播者。每个人都有传播信息的渠道,都是意见表达的主体。正如有人说的,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网络已经成为不同利益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维护基本权益的发声平台。

  第二,全媒体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体制内舆论场包括党报、国家电视台和网站新闻;民间舆论场包括口头舆论场、网络和“自媒体”。它们的关系,正如高级记者南振中讲的:“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大,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越强;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小,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越弱。如果两个舆论场根本不能重叠,主流媒体就有丧失舆论影响力的危险。”这就告诉我们,如果传统媒体失语,互联网、手机和无线电便足以撼动社会。

  第三,各阶层可以在互联网上平等对话。这是讲的各阶层包括公共知识分子、中等收入居民、成功人士、草根名人、政府官员、媒体记者、辟谣者、境外媒体和互联网上的各色人物等。现在,大学毕业低收入群体已成为继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后“第四大弱势群体”,他们在事业上要和“官二代”竞争,在感情上要和“富二代”竞争。所以,互联网就成了弱势群体展示伤痕和相互取暖的地方。

  第四,媒体已成为表达民意的通道。由于守卫社会公正的司法制度不够完善,行政监督机制难以有效制约某些官员的胡作非为或不作为,执政党的党纪约束和党性教育与体制内贪腐现象的博弈还在继续,上访经常变成“截访”,民众利益表达和权益维护的通道出现堵塞或低效运行,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持续弱化,互联网便成了老百姓最便捷表达利益诉求和获得公众支持的通道。

  第五,新媒体成了突发事件的信息来源。由于网民的搜索欲望很强,使“关联性”话题层出不穷,如郭美美炫富事件、7.23动车事故、周久耕事件等,第一信息都是来自互联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微博已成为重要的网络舆论载体。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数据显示,由微博曝光的危机事件,呈上升趋势:2010年占比33.3%,2011年占比66.8%。

 

  (三)新媒体“家族”的多功能走势

 

  现在,新媒体“家族”,已是“众星云集”。如手机媒体、数字电视、互联网媒体、户外媒体等等,这些新兴媒体舆论的崛起,使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

  第一,影响事件发展走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改变事件进程。如药家鑫案,在全国掀起了巨大的舆论狂潮。为了维护稳定,国新办直接出面,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尽快做出判决。二是异化事件性质。如,有名的“我爸是李刚”事件,本是一起汽车肇事案件。就因为一句“我爸是李刚”的传言,迅速异化为一起“仇官”的新闻舆论事件。三是,推动制度创新。制度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其合理性、合法性,在于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可。如果媒体和公众,群起而攻之就会造成这项制度的终结。如2003年3月17日发生的孙志刚事件,开始只有广东《南方都市报》一家报道,随后新浪、搜狐、人民、新华等网站跟进转载,形成了强大舆论场。最终结束了国家实行了20多年的收容制度。

  第二,具有很强的监督力量。新闻媒体、特别是新兴媒体,对于负面事件具有很强的汇聚效应、放大效应和扩展效应。在年轻受众求新、求异、求奇等心理因素影响下,往往借助新兴媒体双向互动、多向互动的传播优势,使许多负面新闻被无数网民狂转、群体围观,形成强有力的舆论监督。对此,我们必须谨慎从事,不可率性而为。否则,就会给党的事业带来灾难性后果。近年来,频频曝光的“网络反腐”、“局长日记”等,就是很好的例证。

  第三,容易诱发社会动荡。近年来,各种社会矛盾加剧,造成了公众的感情焦虑、情绪波动。这时,运用互联网和手机相结合的即时通信、虚拟交友、多向互动,便可以让更多的人找到倾诉感情、宣泄情绪的渠道,也会使社会动员迅速便利、成本低廉。一旦诸多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技术的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借力,就会诱发社会动荡,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四)新媒体时代催生新闻执政

 

  新闻执政,就是通过新闻媒体来执政,即运用媒体来提高政府部门的执政形象、执政公信力和执政合法性,向广大群众传播执政者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以达到贯彻落实的目的。

  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关键时期。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由于媒体具有表达利益的功能,可以充当社会利益博弈的公共平台。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起到“掌舵者”的作用,提升新闻执政的能力。

 

  二、新闻执政对领导干部的高素质要求

 

  《人民日报》刊发评论说,我们正处在一个媒体事件时代,公开透明逐渐成为执政共识,知情、参与、表达和监督成为公民基本权利,各级政府的媒介意识必须随之提升,“被各种信息和媒介包围的领导干部,亟需养成对突发事件的新闻敏感和价值判断,学会‘新闻执政’”。这就对领导干部提出了高素质要求,具体来讲,有五个方面:

 

  (一)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这些论述,既深刻阐明了新形势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干部队伍建设的新要求,也明确指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努力方向。新媒体时代,社会问题多而杂,领导干部务必运用媒体来提高执政能力,有效解决民众关心的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近年来,广东省各级党委、政府要求领导干部带头“上线”、“触网”,不做网络“菜鸟”,不学“叶公好龙”,网友“说了不白说,提了不白提”正在由愿望变成现实。省委办公厅探索建立了与网民良性互动机制,组织召开网友集中反映问题交代会;建立了日常交办机制,对网友反映比较集中、亟需解决且经初步了解能够解决的问题及时办理;用快报、日报、周报三种形式,及时将网上信息和网友留言送省委、省政府、省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参阅。同时,广东省还加强网上信访工作,为网民办了大量好事实事。网络问政成为广东发展的新契机。

 

  (二)立足战略思维,善于审时度势

 

  战略思维是对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问题进行谋划的思维,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是从现象到本质、从局部到全局、从当前到长远、从被动到主动的工作方法,是领导干部能力和素质的重要体现。领导干部必须审时度势,讲政治、顾长远、抓根本,积极主动地进行战略谋划。一是抓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就可以使其他问题迎刃而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明确中心任务。以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对带动全局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三是统筹兼顾。毛泽东比喻“弹钢琴”,十个指头都动作,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避免挂一漏万、顾此失彼。四是抓关键环节。使之“牵一发而动全身”。邓小平1975年从抓铁路入手展开全面整顿、1977年从抓教育入手逐步全面拨乱反正,就是善于抓关键环节的成功典范。

 

  (三)总揽工作全局,应对复杂局面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大力提高中高级领导干部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培养造就一批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政治家,以便应对各种复杂局面。

 

  (四)协调利益关系,做好群众工作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并且把它作为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重大任务。充分表明我们党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提高领导干部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备素质。近几年来,普洱市认真总结孟连“7·19”事件的经验和教训,探索实践“为民服务五项制度、化解矛盾五项机制和处置事件五个到位”的“三五”群众工作法,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增强群众感情,创新社会管理,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群众利益,为全力推进生态、和谐、妙曼普洱建设打造了更加稳定和谐的人文环境。

 

  (五)把握客观规律,敢于务实创新

 

  发生工作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来讲是主观与客观相脱离,即自觉或不自觉地违背了客观规律。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自然规律是在我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地存在着并起着作用,使我们成为‘盲目的必然性’的奴隶。”(《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184页)毛主席讲:“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所以,领导干部必须把握客观规律,敢于务实创新。

 

  三、努力塑造领导干部新媒体时代的良好形象

 

  新的历史时期,领导干部所面临的领导环境和领导任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领导形象正迎接新的挑战,如何塑造与时俱进、与公众期待相一致的领导形象是领导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既然处在新媒体时代,领导干部就要适应新闻执政的需要,从三个方面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

 

  (一)在舆论引导上超前思维

 

  时效性是有效传播的关键。新媒体时代,沉默已然非金,而是一种弱势;“无可奉告”,就是出让话语权。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在“第一时间”发声。

  近年来,我们在重大政治事件的报道中已开始考虑互联网传播速度快的因素。去年的建党九十周年纪念大会,除了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直播以外,也安排了中国网、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络电视台进行现场直播,及时、有效地回应了广大网民对这一重大事件的关切。今年两会期间,新华社尝试将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迅速发布到微博和Twitter上,也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今后,对重大时政事件报道都可作出类似的安排。

  应当看到,目前在处理备受人们关注的重大突发事件时,往往做不到“第一时间”发声。有些主管部门事发几天以后才举行新闻发布会,甚至拒绝回应媒体的关注。须知,新媒体时代,如果权威部门不在第一时间提供信息,自然就会有其他信息喧宾夺主。“谣言”也会由此而生。由于互联网的扁平结构和网民数量的众多,而虚假信息和谣言一旦引起关注,就会产生“叠加效应”,等到权威机构回过神来,已是措手不及。“温州动车事故”、“深圳豪华跑车撞车案”都是惨痛的教训。

  因此,领导干部在舆论引导上应该有超前思维,主动与受众沟通,做好“第一时间”面对媒体、面对公众的准备。如此,才能保证党的声音、正确的信息,在“第一时间”被听见、被记住,不被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所淹没,才能更好地确立信息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二)在舆情监管上运筹帷幄

 

  舆情种类繁多,但在监管环节上可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制定危机预警方案。即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做到有备无患。二是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即与舆论危机涉及的政府相关部门互通情报,制定监测目标,进行信息过滤。三是密切关注事态发展。运用专业技术,在“第一时间”大量采集、汇总各种互联网上的信息,左右发展态势。上海,在对涉日舆情、地铁调价、普陀城管打人等“网络热点舆情”的处理上,各部门协同作战、相互配合、共同商议,判断危机走向,对预案进行适当修正和调整,对掌控危机发展态势起了重要作用。

 

  (三)在政府公关上游刃有余

 

  政府公关,是指以政府为行为主体的一种传播管理方式,表现为政府与公众之间双向沟通、坦诚合作与和睦相处。

  到了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发布者和受众之间的界线日渐模糊,由普通人掌控的舆论热点越来越多。据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讲,3年前,34%的社会舆论热点来自草根人士,2011年这个比例上升到了50%,说明社会影响力的分配出现了巨大变化,传统媒体的议题管理优势正在逐步丧失。这就对政府管理“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取得良好的政府公关效果,领导干部必须深入了解公众的需求,适应公众的口味。每年两会之前新华网和人民网代表政府所做的网络热点调查,就备受海内外媒体的青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政府领导也应充分利用微博、人人网、开心网之类的社交网络,改善自己的形象,提高亲和力。西方国家领导人中,连登基60年的英国女王,都加入了Facebook和Twitter,可见社交网络同样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总之,在媒体发达的今天,领导干部必须敢与、乐与、善与媒体打交道,这不仅反映了领导干部的坚强党性,更体现了领导干部的智慧、自信与能力。只有学会在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中工作,才能使党和政府、媒体、群众三者形成合力,真正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洪向华,《媒体领导力—领导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中共党史出版社

  2、《模范践行党的宗旨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普洱市深入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案例研究》

  3、邱敦红,《光明专论:领导干部要重视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4、傅双琪,《新媒体时代如何有效传播党的声音》

  5、杜登斌,《新媒体时代的重要特点》

  6、陶淑艳,《领导形象:新媒体时代领导者形象塑造与管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作者单位:中共湖南省石门县委党校)

 

      [编辑  张友亮]

来源:石门新闻网

作者:梁娟

编辑:王振华

阅读下一篇

返回石门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