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土家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陈 先 银
【摘 要】本文在对石门土家特色文化产业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其发展基本现状、主要优势、制约因素进行了立体分析,并从挖掘文化资源、加强队伍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打造产业品牌等方面提出了加速石门土家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推进方略,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石门 土家特色 文化产业 发展
石门是土家族的聚居地,其人口占了全县总人口的51%,在长达1400多年的繁衍生息与文化传承中,具有土家文化特色的民俗风情逐渐形成。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今天,挖掘独具特色的土家文化活性因子,打造具有土家风情特色的文化产品,形成土家特色文化产业,促进石门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乃是本课题的研究指向。
一、土家特色文化产业疏义
发展土家特色文化产业,首先必须对其概念做一个诠释。
(一)土家特色文化产业的内涵
诠释土家特色文化产业概念,必须了解几个相关术语。一是文化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国家文化部的定义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虽然对文化产业进行定义的角度不同,但其精神性、娱乐性等基本特征相同。可见,文化产业是具有精神性、娱乐性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与消费活动。二是特色。即某一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特有个性和风格等,这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环境因素所决定的。三是特色文化。即某种文化在长期积淀中形成的独特风景,也是一个地区文化有别于另一个地区文化的主要标志,如特色服饰文化、特色饮食文化、特色建筑文化、特色音乐文化等等。四是特色文化产业。即影响较大、独具一格、比较优势明显的文化产业。综上所述,我们讲的土家特色文化产业,就是对具有土家特色的文化服务产品按照工业标准,进行生产、再生产、储存和分配的一系列实践活动。
(二)土家特色文化产业的表征
土家特色文化产业的产品形式多样,征状明显。一是独特性显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从土家特色文化产业的生长逻辑来看,土家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土家族民间艺人、工匠技师或文化传人注入独特的思想与创意,所形成的产品一般具有土家人文内涵。其次从土家特色文化产业的地理环境来看,主要以土家族聚居地为产地,其产品一般留在本地,由外地人慕名而来进行观赏、品味及购买,从而与旅游等其他产业共同发展。二是多样性突出。土家特色文化产业具有资源开发上的多样性。其产品凝集了土家族先民的智慧与技能,具有品种的多样性。如土家节庆文化中的过赶年、过大年、过月半等;土家习俗文化中的 “过礼”、“开脸”、“踏生”、“洗三”等;土家服饰文化中的“大襟衣裳”、“上腰裤”等;土家建筑文化的“吊脚楼”、“天井屋”等;土家音乐文化中的九子鞭、跳丧舞等;土家饮食文化中的腊肉、酸菜、和渣等。三是带动性明显。石门地处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其土家特色文化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带动和促进作用。如《山歌牵出美食来》、《石门风光惹人醉》、《请喝一碗石门茶》、《姊妹哭嫁》等一批内含土家文化元素的文艺作品相继创作、上演后,极大地带动了餐饮业、旅游业和手工制作业的发展,并进一步渗透到种植业、养殖业等第一产业之中。
二、石门土家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立体观察
石门土家特色文化产业,不仅资源丰富,品种多样而且发展走势很好。但由于还处在起步阶段,我们应通过立体观察,找出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予以科学解决。
(一)石门土家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石门土家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可以用三句话概括。一是产业规模不大。尽管石门土家特色文化的资源丰富,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其资源没有进行深度挖掘、品质提升、整合创新与产业化、市场化运作,导致产业特色不明显,发展速度较缓慢,生产规模小而散,与周边的张家界市、恩施市,甚至与邻近的慈利县、鹤峰县相比,都有较大差距。二是产品牌子不响。由于石门土家特色文化产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经营主体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产业项目规划,重复生产,重复建设严重,产品单一,要么都搞土家腊肉,要么都搞土家山寨风情旅游,出现了产业结构雷同。也由于县内对同一品牌尚未进行强有力的资源整合,缺乏影响力强的特色文化产品和集约化的特色文化产业运营企业,致使石门土家特色文化产业缺乏市场核心竞争力。三是科技含量不高。由于高新科技在石门土家特色文化产业领域的运用极度缺乏,致使高附加值和高回报率的土家特色文化产品品牌很难形成。
(二)石门土家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优势
石门土家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优势有三个。一是资源秉赋厚重。从历史上看,石门曾是添平土司统治的中心区域,土家传统习俗浓郁,土家节庆、土家山歌、土家饮食等多种原生态的民族风情传承至今。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女儿会这些节日为土家山民所独有;如“琵琶襟”、 “狗头帽”、 “冬瓜圈”等服饰民俗,“石板屋”、“ 木架板壁房”等建筑民俗,“踏桥”、“坐轿”、“挑脚”等行旅民俗也都具有石门土家特色;又如石门的信仰风俗歌、土家摆手舞、打丧鼓、虎钮錞于演奏等也都带有浓郁的土家色彩;再如石门土家饮食的肥肠、醡肉、腌萝卜、酸辣酱、烤香肠、烤河鱼等都是具有浓郁土家风情的美味佳肴。这些饱含着地域乡土风情,传统工艺,人文内涵、风俗习惯的产品都为石门所独有,是石门土家特色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与无形资产。二是开发潜力很大。石门桩巴龙传说极富土家地域特色,流传甚广。它讲述了桩巴龙异生为龙、被母断尾、东游入江、被锁桂花井,仍然孝亲敬祖,感动上苍,获准回乡祭母等情节,故事曲折完整,饱含仙道色彩和楚风古韵等生活气息。有关专家认为,《桩巴龙传说》以孝文化为主题,是继《天仙配》、《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四大民间传说后的第五大民间传说。已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湖南金鹿梦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制成了动漫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湖南金鹰台播出。有人说,桩巴龙回乡祭母是我国“清明扫墓”这一传统习俗的忠实践行者和代表人物。是“石门的文化土特产,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地位”。桩巴龙传说与石门的许多地名、建筑物、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真实可信,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种精神寄托。作为石门土家特色文化产业系列产品之一的“石门县桩巴龙文化城”品牌开发,具有进行国际文化交流的潜在价值。另外《罗坪山歌》、《南路吹打乐》等4个项目被列为常德市第三批“非遗”保护名录。刘远正、陈本龙被省文化厅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跳丧舞”代表性传承人,也是一种可以开发的潜在品牌。三是精品蓄势待发。近年来,石门出版了《石门之声》原创歌曲MTV,将《石门相约天下客》、《绿满石门》、《壶瓶山》、《石门风光惹人醉》、《请喝一碗石门茶》、《茶乡石门》、《橘颂》等十六首音乐作品以MTV光盘出版,原汁原味的石门土家山歌响彻三湘四水,大江南北,推进了“文化力”向“生产力”的转化。纪录片《印象罗坪》,将山歌之乡的奇美风光、淳朴民风、甜美山歌诠释得淋漓尽致,令人陶醉神往;中央2台录制的《山歌牵出美食来》则以土家山歌为媒介,将土家美食、土家建筑、土家服饰、土家习俗串成玉珠,令人目不暇接;今年五月中央4台举办的“城市民族风”,以“日月潭中水·石门银峰茶”为主题,进行湖南石门——台湾南投茶文化交流,石门土家姑娘的一曲土家舞蹈《挨到起》,引发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整场交流会乡土气息浓郁,富有地方特色,收视率极高,象这样一大批石门土家特色文化精品,正蓄势待发。
(三)石门土家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石门土家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仍然不少,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观念意识滞后,缺乏理论引领。发展土家特色文化产业,要对土家特色文化产业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树立大文化的观念。即把握土家特色文化产业所具有的独特性、多样性和带动性特点进行通盘考虑,把土家特色文化产业和石门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结合起来。但目前在观念意识上却存在着对土家特色文化产业的两大认识误区:第一是没有看到土家特色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只是作为一种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改善经济投资环境的工具和手段,没有看到该产业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意义,工作推进不力;第二是没有看到土家特色文化产业的知识价值。一些投资商对土家特色文化产业投资缺少信心,习惯用小生产观念来看待土家特色文化产业,不是把它作为一种产业来开拓,即不是用经济的办法和工业的方式来办文化,严重影响了石门土家特色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二是培训教育滞后,缺乏人才支撑。首先是缺乏文化创意人才。文化产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是文化创意人才,抢占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决胜因素也是文化创意人才。石门土家特色文化产业需要既了解土家特色文化产业内涵、又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开发人才,需要既懂产品研发又懂艺术创作的实用型人才,更需要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高层次文化领军人才。同时,石门现有的人才储备也远远不够,培训教育跟不上,难免出现人才断层。其次是缺乏文化产业经营人才。文化产业经营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运营人才,他们的数量和素质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石门文化产业经营人才屈指可数,经营管理人才又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往往是边学边干,凭经验办事,管理水平普遍偏低。熟悉国际惯例和规则、擅长媒介市场运作、具有战略思维的外向型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更是稀缺。三是融资信贷滞后,缺乏资金保障。土家特色文化产业要发展,资金很关键。长期以来,由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文化领域市场准入要求较高,融资渠道相对单一,致使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产业发展。石门县桩巴龙文化城、璞谷奇石文化产业园等21家土家特色文化企业至今仍然没有突破发展瓶颈。
三、石门土家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推进方略
关于怎样推进石门土家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我这里提出四点建议。
(一)挖掘土家特色文化资源,发展优势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平均用力,更不能遍地开花、涉足各个领域,而必须依托资源优势,突出重点,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培育优势产业,推动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石门土家特色文化产业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其土家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以及具有土家特色的语言艺术、文学艺术、建筑艺术等,都是土家文化的亮点。石门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依托旅游资源打造发展平台,是加快土家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最佳模式。一要打造土家山水文化。以壶瓶山、仙阳湖、蒙泉湖为依托,打造一批峡谷观光、生态漂流、屋脊观景、高峡泛舟、云中休闲、温泉沐浴、湖心垂钓等生态休闲旅游项目;二要深度挖掘孝亲文化。对桩巴龙的传说进行深度艺术创作,打造成为集影视、歌舞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文艺精品,将其搬上荧屏、舞台,开发出一系列歌舞剧演出项目,让游客白天观山水,晚上赏歌舞;三要弘扬土家饮食文化。对石门肥肠、石门和渣、石门醡肉等特色菜系,实行深加工、形成产业链,大力扶持餐饮业的发展,通过滋润游客的胃留住游客的心。只要我们把深度挖掘资源、整合板块优势、提升内在品质、加大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就一定可以使土家特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和市场营销优势,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二)加强文化产业队伍建设,培训引进高端人才
要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建立一支能策划、会经营、懂管理的高端人才队伍,这就需要用先进文化理念引领人才培育。一是培养人才。以县委党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为依托,举办石门土家特色文化产业中、短期培训班,开展对土家特色文化的深入学习与交流,重点培养一批熟悉土家特色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业务并掌握有关国际规则的实用人才,培育出一支能够长期扎根本土的人才队伍。二是引进人才。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协助相关企业大力引进有文凭、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那些文化产业创意策划、市场经营管理和文化资本运营的中、高级人才,支持企业积极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确保石门土家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获得智力支持。
(三)优化土家文化产业结构,延伸文化产业链条
石门土家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具备相对完整的产业链,这是产生整合经济效应的前提。目前,石门土家特色文化产业的布局很不合理,造成了文化资源的浪费,很难适应国内外文化市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必须更新发展理念,对土家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调整、重组,发挥其综合效益。具体来讲,首先应通过专业化、品牌化的经营,做强一个项目,形成规模化,再通过对文化产品的开发,加大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以改变目前石门土家特色文化产品质量不高,规模不大的现状。与此同时,必须尽快解决产业链较短的问题,遵循产业发展的“族群规律”,实施“产业链集聚”战略,围绕优势产业,整合文化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可以学习美国好莱坞公司的成功经验,走“打造成精品→广泛放映演出或出版→做成相关礼品→制成游戏软件→申报形象专利→进行有偿转让”的发展之路。
(四)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品牌,融入世界文化市场
一个好的文化产业品牌,对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无疑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石门注重发挥得天独厚的土家特色文化优势,对具有坚实群众基础的土家特色文化,进行深化、培育、提升,把特色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品牌优势:一是依托土家饮食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土字号”饮食品牌;二是依托罗坪山歌,打造“土字号”歌舞曲艺品牌;三是依托桩巴龙传说,打造“土字号”孝文化品牌;四是依托旅游资优势源,打造“土字号”风情旅游品牌。但是,要使石门的这些“土字号”系列文化品牌打入国际市场,还必须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把培育具有土家特色的“系列文化品牌”,作为土家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来抓。如果说一般产品品牌的内核在于它的功能效益及附加值,那么,文化产品品牌的内核就在于它的文化功能效益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把土家特色文化产业培育成为石门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既符合世界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潮流和趋势,也是石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石门深厚的土家文化积淀为土家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只要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就可以使石门成为名副其实的土家特色文化产业大县。
【参考文献】
1、李璐,《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特点分析》
2、《文山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3、《2011年石门县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4、陈锦龙,龚艳,《石门土家群众希望解决民族文化发展中的“三缺”难题》
5、唐海,《关于加快石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6、胡秋菊,《唱好民俗文化这出戏》
7、《罗坪乡:土家文化成为发展的内生动力》
(作者单位:中共湖南省石门县委党校)
[编辑 张友亮]
来源:石门新闻网
作者:陈 先 银
编辑:王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