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周金文:见闻•思考——扶贫工作走笔

来源:石门新闻网 作者:周金文 编辑:王振华 2013-06-13 15:45:24
—分享—

    6月4日至6月5日,笔者随县司法局、公路局扶贫工作小组一行15人,奔赴太平镇白果树村开展扶贫走访调研活动,所见所闻让笔者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憾,由此,平添了一份责任,引发了些许思考。

 

  自太平镇政府沿傍山险道向与湖北省五峰县渔洋关镇接界的方向前行三十公里,方到达所要走访调研的目的地——白果树村。

 

  白果树村位于海拔800—1200米之间,属于典型的“老少边穷”(老年人留守、缺少发展动力、位于两省边界、经济贫穷落后)之地,全村共6个村民小组,234户,681人,总面积2.2万亩,其中水田95亩,旱地900亩,森林覆盖率达95%。人烟稀少,山高路险。养殖收入和外出打工占据了全村经济来源的半壁江山,2012年人均纯收入仅为2000元左右,是县委、县政府列入“十二五”扶贫攻坚规划的高寒山村之一。

 

  走访过程中,该村“四差四难”之现状使全体队员感同身受。一为自然条件差,生产生活难。由于该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表多为犬牙交错的石灰岩,蓄水能力差,人蓄饮水水源严重匮乏,村民们几乎完全靠天吃水,望天种地,直接制约了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速。二为通行条件差,交通运输难。到村公路虽已硬化,但缺少基本的安全防护设施与警示标志,存在极大的交通安全隐患;到组公路仅仅拉通毛路,因无村级集体经济来源,道路处于长期无人管护的状态,无法保证车辆的正常通行;到户公路尚处于起步阶段,村民出行与物资运输极为不便。三为居住条件差,安居乐业难。全村仍有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的土坯房101栋,其中危房43栋,成了威胁村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隐形杀手,六组村民杨龙焕家的土坯房建于1958年,现已50多年的历史,墙壁多处开裂,已成危房,但因经济能力不足至今尚未考虑重建。五保老人张申华已年过七旬,但仍住在两间墙壁倾斜、屋瓦破碎的土坯平房中,实在让人心寒。四为医疗、教育条件差,看病上学难。因该村山高路远,条件艰苦,没有医生愿意到该村设立村级医疗室,为村民行医送药,村民的健康难以得到基本保证。由于该村没有教学点,孩子们只能到几十公里外的本镇或子良乡学校就读,不仅孩子们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而且给本不富裕的家庭带来了更加沉重的经济负担。

 

  面对村民的淳朴与热情,困惑与期望,如何早日实现县委提出的“两不愁、三保障”的扶贫目标,是笔者连日来深深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鉴于白果树村的特殊地理环境与自然条件,其扶贫工作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既要有近期规划,又要有长远目标。一是要着手当前,解决好群众当前急需的问题。启动一批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计划与项目,如统筹兼顾,通过修建一批大型蓄水池、中转池、小水池,基本解决群众的饮水困难;启动村级公路改造及硬化,逐步解决群众的出行困难;改造一批危房,改善无房户、低保户、五保户的居住困难;协调投放小额贷款,鼓励扶持一批农户走上养殖致富的发展之路。二是要放眼长远,建立长效的扶贫机制。首先要改变过去扶贫一阵风,人走万事空的模式,要真正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吸引群众自觉转变观念,不等不靠,积极参与到创建美丽村庄的行动中来。其次要加大扶贫投资力度,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扶持发展一批种、养、加大户,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扶持一批以户为单元的种、养致富家庭,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要让群众从摸得着、看得见的项目中尝到扶贫的甜头,看到致富的希望。还要用好用活扶贫政策,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要抓住扶贫建设机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整合各方扶贫资源,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努力改善群众吃、住、行、医、学的条件和环境,真正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三是要督促检查,把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县委要加大对扶贫单位的检查考核力度,要以实绩论英雄,落实奖惩提拔任用等政策,激发扶贫部门与队员的能动性、积极性,真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扶贫后盾单位要加强对村级财务和项目的监管,保证把资金有效的用到刀刃上,用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实现扶贫一届,造福一方。

来源:石门新闻网

作者:周金文

编辑:王振华

阅读下一篇

返回石门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