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4辆满载着“宜和壶瓶”商标土特产的货车,从“湖南屋脊”壶瓶山镇出发前往常德市石门县城。这批来自贫困山村的土特产,由石门山臻土特产店采购包装,发往县城统一对外销售。
石门山臻土特产店由石门县壶瓶山镇壶瓶山村建档立卡户李群芳夫妇于2020年注册成立,该店主要经营蜂蜜、腊肉、土鸡、茶叶、野生葛粉等山区土特产。2020年3月底至5月初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该店共销售了100余万元土特产品,其中大多数来自于壶瓶山下的贫困户家中。之所以能够在疫情影响下仍取得如此好的销售情况,原因在于该贫困户一直以来的勤奋付出和该县持续加大对产业扶贫、消费扶贫方面的支持力度。
因家庭成员体弱多病、缺乏劳动力、交通不便等原因,李群芳家于2014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李群芳本人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外务工。2015年,她逐渐还清了之前家中所欠债务,因照顾家人的需要,她选择辞职回家。李群芳本人学过一些网络知识、电脑操作也熟练,她平时就帮着亲戚朋友卖村里面的农产品,她经手销售的农产品品质好、价格低,逐渐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
2017年,李群芳注册成立石门县壶瓶山镇南坪河电子商务中心站。同年,她家顺利脱贫,并决心要做“更大”的事,她隔三差五就来到南坪河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劝说社区支部书记一起做村里面农产品的电商销售工作,在其与支部书记多次深入沟通后,壶瓶山镇南坪社区将电商与扶贫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推进“党支部+贫困户+电商”的新模式,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闯出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酒香也怕巷子深”,李群芳说,贫困地区由于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产业链不完善,农户传递给市场的信息往往也不充分,存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多搭建桥梁,让更多贫困户可以“足不出户”将产品卖到外面各地。
在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等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李群芳的土特产销售越来越红火,“宜和壶瓶”的注册商标,作为壶瓶山特色农产品的标识,开始走进千家万户。2019年全年共销售了300余万元的土特产品,与100多个贫困户签订了土特产品包销协议,并开始筹划成立“石门山臻土特产店”。2020年1月1日,该土特产店正式成立。
2月份开始,形势却急转直下,因疫情影响,石门山臻土特产店的销售量急剧下滑,但与其签订收购协议的农户们尤其是贫困户们,却依然指望着她。李群芳信守诺言,并采取更大力度,采购农户尤其是贫困户的土特产。同时,每天带着自己的员工不停地线上线下找销路,曾经的老客户、全县众多机关单位她都一一联系,不怕拒绝、不惧冷眼。在曾经积累的良好信誉及相关扶贫政策支撑下,3月底以来,石门山臻土特产店的销量不降反升,一个多月时间,该店共销售100余万元土特产品,带动100余户贫困户增收,有效促进了山区土特产销售难的问题。
“山上老百姓家里的山珍很多,想卖的多得不得了,想卖卖不出去。市场上想买好东西的人也蛮多,却又不知道去哪里买”,李群芳说,“为了家乡的山珍情结,我就想搭建一个平台,将老百姓的山珍变成钱,也帮消费者提供货真价实的土特产。有政府的扶贫政策支持,有乡里乡亲的信任,我们有信心把大山里的土特产销到更多的地方!”对于未来,李群芳信心满满。
来源:石门县壶瓶山镇人民政府
作者:周伟 刘世霞
编辑:郑孝莲
本文为石门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smrmnews.cn/content/2020/05/09/7190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