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石门县促进茶旅融合,坚持做大做强“石门银峰”、“石门红茶”茶叶品牌,推动全域有机茶生产,加快茶叶产业转型升级,让小小茶叶成为山区群众的脱贫希望、致富门路。
在壶瓶山泰和合茶号旧址,泰和合宜红茶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王凯波正在进行茶艺表演。清末明初时期,正是在这里,广东商人卢次伦让石门宜红茶走出大山,远销国内外。现在,这里的人们正依托全镇3万亩茶园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入推进茶旅融合,让广大游客深入感受湖南屋脊、茶旅小镇的独特魅力。
壶瓶山镇只是我县推进茶旅融合的缩影,夹山茶禅游、白云山茶文化公园、罗坪土家游、东山峰茶山花海、环太青山茶乡游、金仙阳生态游也正渐兴渐浓。在此背后,恰恰是石门茶叶的高质量和高山茶园的好环境。
据了解,石门茶茶叶水浸出物含量高45%以上,茶氨基酸4-5%,儿茶素含量高达8.221%,远远高于全国6.87%平均水平。尽管茶叶质量出众,但在早年间,石门茶叶却面临着品牌小而零乱、产业大而势弱的困境。为打响品牌,抱团发展,我县把公共品牌建设作为茶叶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抓手,出台“石门银峰”品牌整合方案,严格执行《石门银峰茶系列标准》。2020年,在中国茶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评估中,“石门银峰”品牌价值达到了15.89亿人民币。在做大“石门银峰”公共品牌基础上,又抓住“湖红”开发契机,推出了“石门红茶”品牌。
乘着品牌发展的东风,我县开始全面推行全域施行有机生产,在全县范围按照“四化”和“十不准”原则,实施有机茶生产转换,积极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全面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减少化学肥料施用,改善茶园土壤环境。同时,建立“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质量有保障”的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严格杜绝违禁药品进入茶园,大力支持有机食品认证,强制推行“SC”认证,形成了茶农相互监督、政府强制监管、茶企自觉维护的机制。
目前,我县茶叶面积18万亩,年产茶2.1万吨,农业产值6.15亿元,综合产值16亿元,有10个乡镇、3个农林场产茶,带动2.7万农户,包括贫困户4514户13035人脱贫致富。
来源:石门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杨帆
编辑:吴海燕
本文为石门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smrmnews.cn/content/2020/11/18/8592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