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坚守深山的1825个日夜

来源:石门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田时杰 编辑:郑孝莲 2022-02-22 10:05:45
—分享—

2017年,他毅然放弃县城的工作和生活,来到石门西北山区的磨市镇长峪村、投身脱贫攻坚第一线。五年来,他驻村任职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心系群众、驻村为民,通过艰苦奋斗带领点村356户、1064名父老乡亲甩掉“贫困帽”,走上幸福路。他就是现年45岁的石门县委政法委干部马业贵。

强党建 聚力量

“两个支委三间房,青壮劳力走四方。晴天少水电不强,山路弯弯背篓扛” 。这是当时磨市镇长峪村的真实写照。作为第一书记、工作队长的马业贵,严峻的现实更加激发了干事创业、造福一方的斗志。“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他从建强支部班子入手,深入推进“头雁工程”,多次走访党员群众,反复交流沟通,新增补三名年轻支委,支村两委平均年龄从57岁降至了35岁,村级班子结构更优、活力更强;为增强支部战斗力,马业贵指导支村两委制定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按照“周一有分工,每天有碰头、周末有讲评”的模式抓村干部的管理,各项工作迅速高效的运行起来。2018年底,长峪村摘掉了全县“软弱涣散基层组织”的帽子,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大考中,新一届支村两委一班人朝气蓬勃地开展工作,各项工作稳居全镇前三。同时马业贵多方争取资金60余万元,红瓦白墙、功能齐全的二层村部在2019年顺利竣工。

刨“穷根”暖民心

2018年,长峪村仅有一条县道经过,公路硬化为零,背篓就是村里最普及的运输工具。因为喀斯特地理特性,人畜饮水基本靠肩挑背扛,枯水季节,村民还要下到溶洞里背水,既不便又危险。全村电网老旧,少数农户还在用油灯照明。在走访中的马业贵,看到群众期盼的眼神如火如炬,让他如坐针毡、夜不能寐。他深知这便是长峪村的“穷根”。他开始东奔西走、各方求援,通过不懈努力,截止2022年初,长峪村道路建设投资达720万元,拓展路基及硬化道路15公里,到组道路硬化覆盖率从0%增长到了100%,到户道路硬化覆盖率也达到了92%。村民自身发展也赶上来了,原138户危房通过易地搬迁、危房改造及自建,截止2020年已经实现了“危房清零”的目标。另外,据统计约有20%的农户陆续购买了小轿车。同时马业贵争取到280万元电网改造资金,新增变压器9台,进户电网进行了全覆盖的整改。电力保障后,群众自动化的养殖厂也办了3家,发家致富的步子迈得越快越大。为了找到充足的水源,马业贵带领村干部爬遍每一座山岗、钻遍每一个溶洞、查遍了每一处泉眼,并将每一处的水源取样检测,在得到可靠数据后,根据水源、人口分布,确定了10个取水点,争取资金160余万元修建蓄水池12个,布设饮水管93000多米,家家喝上了放心水。村里老一辈说到今天的变化,激动得说:“感谢党的政策好,感谢习主席!”

长峪兴 愧小家

2018年6月29日,马业贵一条微信朋友圈湿润了大家的眼眶,“扶贫路上出了4次险,上有老下有小,自己买份意外保”。这是他愧对家庭的无奈发声。五年来,马业贵长期驻守在长峪,一家人聚少离多,他爱人笑道“你扶几年贫就划得来,一回来儿子大一岁,一回来儿子又大一岁,眨眼功夫儿子都5岁了”。特别是在小儿子两岁时,因为骨位不正需要做一个切除移植手术,当时是最佳治疗期,马业贵请了4天假陪孩子做了手术后,就急匆匆地回到村里迎省检,把孩子交给七旬的老母亲照料,因照顾不周造成固定骨头的克氏针脱落,移植骨头移位导致手术重做,给刚满两岁的儿子造成了人为的二次伤害,每次说起这件事,他都会哽咽半天说不出话来。

在2021年5月,扶贫工作完美收官,马业贵在扶贫岗位上交出了满分的答卷,所带的工作队被评为全县“先进驻村工作队”,本人也连续4年受到县政府嘉奖。原本可以顺理成章回城工作,但他在“万名干警联基层”活动的感召下,毅然决然地选择磨市镇的一个建档立卡户最多、单身汉最多、残疾人最多的“三最村”——岩塌村投入到了乡村振兴的战斗中,继续坚守在深山一线。

来源:石门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田时杰

编辑:郑孝莲

本文链接:https://www.smrmnews.cn/content/2022/02/22/1093313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石门新闻网首页